文物建築保育活化 需軟硬兼備

2011-05-21

【本報訊】在城市發展下,不少具集體回憶或歷史建築物都難以避過城市發展下的命運而要清拆,澳門工程師學會副理事長梁鴻細認為,文物保護和城市規劃需要雙結合,除了對文物保護清單內的建築物進行保護外,也要與歷史學者研究保護清單以外的具歷史建築物作保護。又建議,在城市規劃當中,也要加入對歷史建築物的保護。 街總中南區坊會昨午邀請港澳專家學者,到福隆新街、福榮里、十月初五街一帶,了解區內建築物的保護情況,以及探討本澳舊區文物建築的保育與活化。 數年前特區政府對福隆新街進行翻新,經過數年,福隆新街部份建築物外牆已經變得殘舊,二樓的紅色窗門顏色開始褪,部份沒有營業的商鋪門口的帆布簷蓬破爛。進入福榮里及其他內街,建築物的保存情況更差,內街大部份建築物二樓具獨特歷史建築風格的窗開始受損,部份住屋的趟攏已被屋主或住客被現代化的鐵閘取替,漸漸失去原來的建築風格。 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林中偉視察區內情況後表示,區內大部份築物保存狀況良好,只是外牆有少許風化,反映出業主在政府數年前統一翻新建築物後,業主沒有每年進行維修和保養。 梁鴻細也認為,福隆新街建築物保存大致良好,只是外牆被風化,內街的建築物保養情況則較差,部份已經受到白蟻侵蝕,涉及樓宇結構及公眾安全。又指出,由於區內建築物屬私人業權,政府沒有制定維修指引,任由小業主隨意按自己意思維修,新維修部份破壞了原有建築特色,如以鋁窗取代木窗、鐵閘取代趟攏。 社會對於文物保育與活化可能存在誤解,以為將建築物變為博物館是唯一的文物保育方法,林中偉指出,文物保育不等於雪藏,重點是要讓這一代及下一代能用到受保護的文物才是最重要。林中偉和梁鴻細建議政府可以為該區進行研究,制定要保存和可以取代的建築部份,讓小業主可按該研究進行維修,令建築物保存原有風格和歷史氛圍,他們提醒,在保留建築物的同時,也要保留區內的居民和商戶,即街坊網絡,由軟、硬件兩方面作出保育、活化,才是最有效。另梁鴻細建議,除對文物保護清單內的建築物進行保護外,也要應與歷史學者、專業人士研究制定保護清單以外的具歷史建築物清單,以及作保護,在城市規劃當中,要加入對歷史建築物的保護,帶動保護歷史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