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0711號

2011年07月11日

星期一

舊基督教墳場內望

2011-07-11

『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後,本澳的歷史文化發展歷程更受到人們重視,亦同時吸引更多的國內外遊客來澳,一睹本澳的歷史文化遺產,進一步了解和認識澳門這個東西方文化交匯之都。 對於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人們至為熟悉的,當然首推大三巴牌坊、大砲台等古蹟遺址,因為此等歷史建築文物,體現了澳門的城市發展與宗教活動有關的進程,而與本澳宗教、文化及政治等多方面有關的文化遺產中,除文物建築外,另有「異類」文化遺產是一般旅遊人士所忽略的,那便是墳場墓地,因為人們可從瀏覽墓園的活動中,對當地文化、社會和城規發展以及宗教信仰了解一、二,澳門墳場不少,其中一個被列為歷史文物、世遺景點的『舊基督教墳場』,正正是解讀澳門文化和宗教發展的教科書。  

墳場與東印度公司 墳場都是旅遊景點?因為此墳場是非一般的墳場,位於白鴿巢公園後面,東方基金會旁邊的舊基督教墳場,又名『馬禮遜墳場』,於一八二一年闢建,至今已有一百九十年歷史,早已『客滿』再無新墳,墳場亦非政府所有,屬私人業產,該墳場最早名『東印度墳場』,原是昔日英國東方印度公司所屬物業,因為東方印度公司原擁有包括白鴒巢公園一帶土地,而英國人是信奉基督教,與當時管治澳門,以天主教為國教的葡萄牙人信仰有別,為此東方印度公司在該處闢建墳場,用以安葬客死在澳門的員工,以及基督教徒和英國公民。 馬禮遜是基督教首位來華傳教的牧師,亦為東方印度公司的職員,其妻子於一八二一年在澳病逝,馬禮遜要求東方印度公司向澳葡政府商議,准許在當時的市區內闢建墳場,以解決在澳門的基督教徒亡者有葬身之地,獲批准後墳場便在該處闢建,而原先葬於其他地方的基督徒遺體亦遷移至此墳場,故此有一些墓園墓碑的年代比墳場還要早。  

內有中國境內第一座基督教聖堂 墳場內有一座教堂,與墳場同年興建,原名為澳門基督教聖堂,後於一九四零年改名為『馬禮遜紀念聖堂』,藉此紀念首位來華傳教的馬禮遜牧師,此教堂是澳門現存最古老的基督教聖堂,亦是中國境內第一座基督教聖堂。在一八五七年,澳葡政府下令禁止在市區內下葬亡者,舊基督教墳場因此僅開放卅六年便關閉,而整座墳場被完整地保留,成為了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教堂則至今仍可運作,印證了澳門的文化和宗教和諧。  

長眠在舊基督教墳場內的多是東方印度公司成員,除首位來華傳教的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夫婦,以及鴉片戰爭在中國陣亡的將領外,還有不少名人,包括有美國著名海軍將領考克斯、外交家羅伯斯、英國名首相邱吉爾之祖父、以及已故英皇妃戴安娜的祖父,當中最負盛名的則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畫家佐治.錢納利。 錢納利於一七七四年生於倫敦,自少具繪畫天才,十多歲已成名,成為英國著名人像畫家,他曾在印度、廣州居住過,但留在澳門時間最長,由一八二五年至病逝共歷廿七載,他因不善理財,於五十一歲時因債台高築,從印度流落來到澳門,並在澳門終老。錢納利一生作畫不少,素描、水彩、油畫都擅長,他居澳廿七年,畫有不少以澳門風光、名勝、街景為題材的作品,均為不可多得的佳作,作品亦反映了澳門當時的社會狀況,是研究澳門歷史的珍貴資料。 舊基督教墳場內除葬有昔日名人外,墳場內的墓碑、石棺上的雕刻都是藝術品,值得細心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