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子紋身」 24小時監測健康

2011-09-05

監護人員要監測病人狀況時,常要使用笨重複雜的儀器蒐集數據,相當不便。為此中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的科研人員耗時六年,合作研發出比頭髮更薄的「電子紋身」,可貼在病人身上,監測心跳或腦電波等資料,甚至可應用於聲控電子遊戲等多項用途。 電子紋身其實是一款名為「表皮電子系統」(epidermal electonic system,EES)的無線電子儀器,由感應器、微型太陽能充電池等元件組成,耗能極低,可透過光線或電磁波充電。其厚度僅五十微米,比一根頭髮的直徑更薄,而質感像人類皮膚般柔軟,可抵受扭動拉扯而不致破損。電子紋身的感應器附於一片膠片上,使用時毋須利用膠水等黏合劑,只需像普通紋身貼紙般在底部的膠片塗水,膠片的粒子與皮膚細胞粒之間就會產生吸引力,令電子紋身可黏附在人體各部位長達二十四小時不移位,亦不會刺激皮膚。不過因皮膚表層細胞更替會令電子紋身失去黏力,因此最少每二十八日就需要更換一次。 研究人員以電子紋身監測腦部、大腿肌肉及心臟活動的信號,發現與傳統醫療儀器錄得的數據非常合,相信可能成為輕便替代品,有助取得病人在日常環境中的身體數據。未來更可能用於監測睡眠窒息症病人或初生嬰兒的情況,還可用作電子繃帶,監察傷口幫助癒合,甚至安裝在義肢上幫助產生觸覺。此外,電子紋身靈敏度高,將之貼在咽喉處,可玩聲控遊戲,準繩度高達九成,亦可能發展成供咽喉疾病患者用作溝通的工具。 有份參與此項研究的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物料工程學教授羅傑斯(John Rogers)稱,這次研發目標是發展出可與皮膚成為一體的電子技術,可說是令電子與生物學融合的科技。有關研究報告刊於美國《科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