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1121號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五街市集

2011-11-21

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早前舉辦為期兩個月的「舊區美學誌──解構.市集:FOTOMO展覽」,作品以新橋區的五街市集(義字街、盧九街、群隊街、道咩啤利士街、羅白沙街市集)為主題,用FOTOMO攝影模型的創作形式,剪栽拼貼出鮮為人注視的露天市集攤檔。合作社希望透過展覽,進一步推廣舊區的美學及價值,重構地方文化的特色,反思傳統市集在城市空間裡的文化價值。 「這種文化價值在澳門是被低估的。」城市規劃師李凱欣指出,市集書寫了城市的發展、社區歷史,記載了某年代澳門的街道文化和生活模式,那裡每天充斥著不同的街坊或陌生人,擁有緊密且微妙的社區網絡,除了交換貨物外,也會交換資訊,如:產品周邊的訊息,那是城市中一個很鮮活的一個公共場域。 五街市集有一豆腐檔,也會售賣煎堆等傳統小食,李凱欣在那裡考察時,見到一名家庭主婦向檔主查詢,傳統婚俗需要購買甚麼食品等問題,看來,那裡也成為傳承傳統習俗的地方。事實上,連日常生活的小問題也可在市集得到答案:「煲湯買一塊甚麼豬肉,豬肉佬可以立即告訴你。」 然而,生活方式影響著買賣模式,以往的家庭大多只是男戶主出外工作,家庭主婦有較多時間在市集挑選貨品,也可與檔主溝通,現時卻大多是在下班後匆匆趕到超市,花最短的時間購買所需的食材回家,與店務員更是甚少溝通的。李凱欣認為:「現時很重視效率,以前可能較人性化。」 她也指出,以往是不劃一的、隨意的,檔攤因應著檔主的需要而設置,為整個市集帶來更多彈性及可能性。然而,隨著社會發展,人口不斷增長,空間的使用越來越緊張,規範化變得不可避免,檔攤只能設在指定的、很有限的空間,檔主則要用盡方法去展示最多的貨物,例如:掛起和層疊貨品等。 「每個檔口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由檔主的經歷累積出來,他們知道如何放置貨品是最能吸引顧客的。」李凱欣認為,市集的攤檔亂中有序,如同一件藝術品,蘊藏著點點滴滴的心思及日積月累的民間智慧。有檔主向她表示,擺設貨品要有美品,才可吸引路人靠近購買。 城市規劃師林翊捷表示,數十年前,每一個人都是在街上購物的,露天市集在澳門相當普遍,在那裡可以找到日常生活需要的物品,而且有很多款式可供選擇。可否把五街市集視為一個大型超級市場?林翊捷覺得:「可能它售賣的較超級市場多。」 然而,買賣模式的轉變、政府政策的驅動(如:安排小販遷進市政綜合大樓等)、攤販個人的選擇(如:尋求更好的營商環境等),可以預計,露天市集的經營模式將會逐漸消失,它曾是澳門的一份部份,卻將會不復存在。事實上,下環街、祐漢的市集已經萎縮,在五街的應是現時最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