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失敗教育界責不可卸

2011-12-03

【本報訊】青少年品德教育以及價值觀問題,近年成為社會探討焦點,有社會意見將責任歸究於本澳教育政策,教育界對此反駁,將之推向家長及社會,議員馮志強對教育界的態度作出批評,認同教育界、社會及家長共同有責任,但教育界的責任不可推卸,又批評政府只投入大量公帑於教育,但沒有負上責任,希望教育界重新思考教育真正意義。 明年度教育範疇預算為一百一十七億元,特區政府自回歸後不斷加大教育的投入,但對於教育本質的探討則不多,繼首日有議員提出政府缺乏對青少年價值觀培養,以及教育界反駁認為責任不全在於教育界後,馮志強昨日炮轟政府和教育界,沒有對於本澳教育事業負上責任。  

教育問題多多 他批評,政府投入大量公帑於教育,以為有了學生津貼、奬金便認為可萬事大吉,沒有負上責任。他認為,“為政之本在於監察,處事之本在於態度”;政府不管在監管和處事態度上兩者都沒有做到應有工作,只是給了錢,沒有看成效。教育界也有責任,教育的真義應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希望教育界謹記,不能出了問題便推卸責任,應檢討問題,找出問題。在教育趨向市場化、產業化下,教育理念出了問題,定位模糊,只是放任自流,教育無效,現有填鴨式教育以及家長追求實利、功利主義下,幼兒至小學階段這段黃金學習時期被浪費,令學生缺乏對自我、對社會負責任的思想。他認為,有效的教育是應是平民教育、實務教育,讓學童自小建立正確價值觀,講誠實、勤勞、守紀、謙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又提出,現代高等教育理念應向高等教育具有社會服務功能發展,以高水平科研和高水平教育,更深入支撐社會經濟發展。 李從正批評政府,提升教育品質是核心任務,教育當局應該檢視本澳的教育質量問題。私校理應各具特色、教學多元,但是幾乎千篇一律,則重於文化教育,“填鴨式”、“ 分數論”,令不少學生變成書呆子、考試機器,應試能力高、解難能力低,若不適應文化教育、不喜歡死記硬背的學生則連年留班或被逼流出校園。在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中,卻找不到與建設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相匹配的內容,缺乏了教育為人、為社會、為城市發展的規劃,也沒有體現出非高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銜接與配合的考量。沒有前期的評估,未能指出澳門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難以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因而也無法在規劃內給出明確的數據與指標、沒有釐清教育行政當局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繼而無法給出完成規劃所需的保障,如財政投入、制度改革、法律法規、監督保障等等。又提出,十年教育構思應先獲教育界共識,否則只會一廂情願、白忙一趟。而且在缺乏實際評估之下急忙推出規劃,容易造成錯誤導向。 被批評政府除了錢,便沒有為教育負上責任,張裕認為,青少年問題上,社會、教育界和家長均各自有責,而且應分清楚自各的責任。當家長對子女成績或發展不理想時便將責任歸究於政府和學校,他認為,家長應負更多的責任。

現今雙職家庭多,與子女溝通時間減少,張裕認為,子女成長過程中,家長的關懷對其成長幫助很大,家長可以盡量抽出時間,例如利用晚飯時間多與子女溝通,了解子女在成長階段中的興趣和所面對的問題,相信對子女的幫助會較社會和學校大。他不否認,政府可以在政策和活動上做更多工作推動家長與子女溝通和多花時間在子女身上,仍希望,家長在顧及謀生的同時,多花時間了解子女。  

高天賜促檢討職訓成效 另外,高天賜關注到,本澳的高等學府的學科都是培訓白領和其他專業人士,缺乏照顧藍領階層,希望可以檢討本地職業培訓中學的成效。張裕表示,現時本澳兩間職業中學畢業生十分“搶手”,大機構和博企爭相聘用,教青局也向本澳十間中學推出了技能培訓,學生修讀的學科多達四十項,效果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