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推行實名制的利與弊

2011-12-27

司法警察局局長黃少澤今年十一月在立法會辯論明年保安範疇施政方針時主動談及網絡監管與言論自由的矛盾。對於有民間團體指不需要監管互聯網,以免妨礙言論自由,黃少澤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應從兩方面理解網絡監管問題。一,互聯網的言論自由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違法肯定要負刑事責任。二,網絡監管並不是監管言論自由,而是確保言論自由。他舉例說,內地、韓國等近年已著手加強網絡監管,推行『實名制』。只要依法,言論自由必可確保。在出現涉及犯罪的情況下,『實名制』可確保警方追蹤、調查、追究嫌疑人的刑事責任。 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以鍵盤為武器』的人群越來越龐大, 『網絡暴力』問題也越發明顯,因此,加強網絡監管的討論也不斷。其中,最大的一個爭議是是否採用『實名制』。 支持實名制的人認為,『網絡暴力』之所以不斷發生,正是因為網民的匿名身份讓他們變身為『隱形人』,隨心所欲地發表言論,而不必因責任而擔憂。而網民一旦無所顧慮,便帶來了汙言穢語、惡意的謠言或煽動性言論,使網絡成為一種傷人的平臺。 不過,有人認為,網絡的魅力就在於匿名,用實名發帖,沒有安全感,難以完全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也有不少人認為,實名制最終對解決『網絡暴力』問題沒有實質性效果,網絡匿名身份也不是『網絡暴力』產生的主要原因。 有內地學者認為,『網絡暴力』產生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匿名性,而是在於網絡發言者的素質不高。在現有的技術手段下,如果一個人在網上言論不當,有關部門想追查,很快就能查到這個人的真實身份,只是在目前,很多網絡暴力事件並未上升到司法程序。還有學者認為,實名制和匿名制只是網民上網身份的不同形式,最終在解決『網絡暴力』問題上並不會起到多大作用。只有讓越來越多的網民認識到匿名身份並不能保證自己在網絡上橫衝直撞依然高枕無憂,從而謹慎約束自己在網絡上的行為,才能最終逐漸消除越來越多的網絡暴力事件。 黃少澤舉例的韓國,是從二零零七年七月開始實施互聯網實名制的,是世界上唯一實行『互聯網實名制』的國家;而內地並沒有實行互聯網實名制,直到今年十二月十六日,北京市的四個部門才公佈了《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要求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在註冊微博帳號時,應使用真實身份資訊,否則,只能流覽而不能發言。 對於韓國是世界上唯一實行『互聯網實名制』的國家,韓國學者金宰賢表示,作為韓國人,這個『唯一』沒有讓他自豪,卻經常讓他感到困惑。他在今年十二月二十日刊登在英國《金融時報》網上的《韓國互聯網實名制的教訓》一文中表示,韓國推出實名制規定旨在減少網上的語言暴力、名譽損壞、虛假資訊傳播以及不正常的人肉搜索等跟帖。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實施互聯網實名制後,韓國各大網站卻成了駭客們的主要攻擊對象。今年七月,韓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資料外泄案件。韓國SK通訊旗下的韓國三大門戶網站之一Nate和社交網站『賽我網』遭到駭客攻擊,約三千五百萬名用戶的資料外泄。洩露的用戶資料非常詳盡,包括用戶名、名字、生日、電話號碼、位址、加密的密碼和身份證號碼等。該案件涉及面廣,幾乎牽涉到了所有韓國網民。韓國媒體報導稱,該案件有可能造成大量發送垃圾郵件、電話詐騙等非法行為。 該案件發生後,韓國不少民間組織和專家稱『互聯網實名制』是使網站遭到駭客攻擊的根本原因,並主張廢除互聯網實名制。他們稱,韓國網站以互聯網實名制為由,註冊時收集並保管用戶的諸多個人資料,從而導致動輒發生個人資料洩露案件。隨後其存廢與否在韓國成了燙手山芋。 金宰賢在文章中表示,去年四月,首爾大學的一位教授發表《對互聯網實名制的實證研究》稱,該制度實施後,誹謗跟帖數量從13.9%減少到12.2%,減少了僅一電七個百分點。更值得一提的是,以IP位址為基準,網路論壇的平均參與者從二千五百八十五人減少到七百三十七人。可見,互聯網實名制導致的『自我審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網上的溝通。 面對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以及互聯網環境的變化,韓國互聯網實名制已經有鬆動的跡象。韓國主管部門『放送通信委員會』於今年三月份發佈實名制對象網站時,將社交網站排除在實名制對象在外。不僅是來自國內的批評,韓國的互聯網實名制也遭到一些來自國外的批評。今年九月,《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網上命名》的文章,批評 『韓國的經驗證明實名制是劣等政策』。 金宰賢發現,韓國網站雖然實行了實名制,但仍有不少語言暴力、毫無參考價值的跟帖。因為要發洩的線民,無論如何還是要發洩,他們會想方設法避開法律,甚至盜用他人的身份證號碼進行註冊。在他看來,韓國互聯網實名制實施的結果真是南轅北轍。 從韓國的實踐可見,推行互聯網實名制有利也有弊,而且弊大於利,它不單沒有減少網絡語言暴力,而且造成個人資料洩露,限制了言論自由。因此,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實行。去年一月,韓國民間團體『參與連帶』向『憲法裁判所』提出了對互聯網實名制的憲法訴願,並稱該制度侵害互聯網用戶的匿名表達自由、互聯網言論自由以及隱私權。起訴者認為,匿名表達作為思想傳播的有效方式,為公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這正是即使匿名有些弊端,大多數國家仍保護匿名表達自由的理由。其實,《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出臺後,反對微博實名制的民間意見就批評官方此舉相當於嚇阻言論自由,侵犯『匿名權』。看來,澳門是否爭取成為第三個實行網絡實名制的地方,值得當局認真考量。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