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加加!怕怕怕!鮮活食品價貴 零售商食水深

2013-02-04

 加加加!怕怕怕!鮮活食品價貴 零售商食水深

   本澳物價近年持續攀升,其中對民生較大影響的鮮活食品,更是升幅驚人。去年,供澳活豬批發價調減三次後,近期又再兩度回升,最新一次調升是於上周五,每司馬擔上調一百三十元,升幅約為百分之八點四四,新價每司馬擔一千六百七十元。為減輕市民歲晚消費壓力,兩南與土特產公司表示,由年廿一至年廿九期間,供貨方只會先加四十元,餘下的九十元由供貨方承擔,春節假期後才加足,並倡議零售商春節前不加價。預料春節後豬肉零售價每斤將加價三至四元,即每斤約四十四元。

 活豬批發價又加

活牛方面,去年批發價連加六次,全年累計較上年升百分之三十七點四,現時活牛批發每司馬擔四千四百八十元,鮮牛肉零售價每斤約七、八十元,成了奢侈食品。鮮肉、活禽、魚類、蔬菜等各類鮮活食品,以及白米、石油氣等價格大幅飆升,政府表示關注,但政府的措施似乎成效不大,市民繼續被迫捱貴餸,民怨升溫。

 活牛去年六度加價

本澳鮮活食品售價比國內高出數以倍計,部分種類更高於香港。對於鮮活食品價格高得不合理,有意見要求政府開放供澳市場,以便打破壟斷令價格回落,有街市牛肉零售攤販更指,近年活牛批發價持續調升,令他們生意難做,交貨與零售量均大跌,經營前景暗淡……。               

價格不合理  部分貴過香港

為何本澳鮮活食品價格、尤其是各種主要食品價格奇高、且居高不下?是供應商壟斷市場或是貨源短缺?還是供應商、零售商哄抬價格牟取暴利?長期關注民生食用品價格的青洲坊會副理事長陳鳳,翻查了過去五年的活豬和活牛進口價、批發價和零售價(見表),發覺活豬過去五年的年批發均價都比較平穩,每司馬斤介乎十二點八九元至十五點一九元之間,而且進口價與批發價之間差距不大,約只有一兩元之差,但由批發價到零售價之間,則差距驚人,一般達到一點三倍以上;至於活牛批發價方面,除最近兩年有較大的升幅外,前三年也十分平穩,五年來的年批發均價介乎每司馬斤二十四點八七元至三十六點三元之間,進口價與批發價之間相差一點一元至十點一元不等,但批發價至零售價之間,同樣差距驚人,達到七成至九成不等。

 批發價與零售價差距驚人

   經常到批發市場及各街市了解情況的陳鳳質疑,為何零售價與批發價之間差距如此巨大?究竟零售商「食水深」、還是中間存在甚麼環節?她指出,批發市場的交易其實是透明的,菜欄交易也公平公正,未發現短斤缺兩情況,每籮菜亦未見滲入廢品,亦沒附有兩支水。但到了零售市場就存在很多不合法和不合理的經營方式,如合謀哄抬價格、斤磅混淆標示等,可謂亂晒籠。同樣市政街市、同樣免租免稅、同一供應商、同一批發價,但不同街市之間的零售價竟可相差一倍以上,何解?

零售市場混亂

   陳鳳又指,本澳由零五年一月一日起,豁免所有街市及小販檔位租金;零八年一月一日起,又豁免豬、牛、雞和蔬果食品的檢疫稅,大大降低了街市檔販的經營成本,而國內和香港的街市小販檔都需要交租和納稅,經營成本高於澳門,但澳門的街市食品價格反比兩地高,其中比國內高出數以倍計,原因又何在?

街市攤位免租免稅

   新聞報道中,有街市的豬肉和牛肉檔販怨來貨價高,令生意難做,有人還說蝕本云云。陳鳳指,零售價貴,市民自然會買少啲,攤販大可賣平啲吸引顧客,根本不會蝕,尤其是牛肉檔,主要是交貨給食店,零售只是「濕濕碎」,根本不會蝕,如果他們說冇得做,請交返個牌出嚟,大把人排隊接手。

 豬牛檔不易蝕本

    陳鳳稱,市民在關注豬肉和牛肉價格之際,其實魚類價格升幅也相當厲害,不下於豬牛,由於魚類無固定的批發價,公眾無從比對,以致魚類市場的情況更加「亂籠」,不同街市的零售價每斤相差數十元都有。豬牛等食品由於有關方面有公佈批發價,市民可以了解價格訊息,對不合理的抬價就會嘈,但魚類無固定批發價,零售商食水幾深市民無法得知,由於沒有公佈批發價,反而少人嘈。蛋類亦然,話加就加,食店攞貨時,今日隨時比昨日貴十元,唔要就冇。

 魚市場  更混亂

陳鳳指,雖自由市場,但商人的利潤過高,物價失去控制,致維生指數不斷升高,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矛盾越來越深,政府是否因自由市場就任由商人不顧社會整體利益自由牟取暴利呢?問題值得我們探討。她認為,在關乎重大民生的事務上,政府可以出手干預,控制商人的利潤,建議主要食品的利潤最好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內。她指,不管理好零售市場,即使開放供應市場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