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爆大三巴的反思

2013-02-22

近日各大報章頭條皆刊登本澳旅遊承托力能力,當中更有大字標題"內地客逼爆大三巴"的類此字眼,引起本會對大三巴背後的反思…

自賭權開放以及澳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澳門旅遊業急速發展,數以萬計來自不同地區的遊客每天到訪大三巴、媽閣廟等世遺景點,使美輪美奐的商店以及名牌手信店陸續進駐大三巴及噴水池一帶。在經濟上可刺激澳門的經濟,增加澳門的勞動市場流動率;在文化角度分析,讓旅客了解澳門世遺景點更有助推廣澳門的文化點滴。實際上,大家有否留意到很多旅客來到這些景點是幹什麼?欣賞中西文化交融之美?抑或傾慕“澳門歷史城區”之名來探究她的價值?本會近日到訪大三巴一帶,遊客無處不在,有的在牌坊前拍照留念、有的蹲在大門旁等候,但他們大部分都是停留數分鐘後便匆匆離去,因為還吸引他們的是在梯階下的"名牌手信"和其他景點。但想深一層,如果沒有大三巴牌坊的帶動下,那麼水洩不通的大三巴街會否出現"逼爆"的場面?

從另一個角度看,大三巴街,是連接大三巴牌坊以及議事亭前地的一條快捷而狹窄的主要道路。平日的大三巴街已是人頭湧湧,到了一些節假日更形成人海,非常擁擠;但道路兩旁手信店林立,不少店舖的銷售手法更層出不窮,使前往景點的旅客們飽受誘惑;另一邊廂,一街之隔的關前後街卻"水靜鵝飛",就算是節假日也未能引起旅客注意,令人聯想起大三巴街的手信店鋪威力。

其實,遊客到訪大三巴牌坊就如旅客去北京亦會到訪天安門廣場那樣約定俗成,"逼爆大三巴"這種形象並非全怪罪於內地遊客。每位遊客到訪一個旅遊城市,都希望吃喝玩樂,"逼爆大三巴"正正反映出連接著大三巴與議事亭的手信街無法承載大量旅客,要分流手信街的擠擁情況,首先要分流手信店舖。沒有過多的手信名店集中在狹小的兩旁,才可讓通往大三巴之路減壓。

                                             澳門文化遺產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