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網低頭族城中處處見
2013-04-15
互聯網、手機、平板電腦的誕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通訊模式,帶來大大的便利,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手機3G、4G技術的應用,爭分奪秒取得資訊,令都市人手機不離身,成為低頭族。在網絡遊戲界盛行數個月的遊戲CANDY CRASH不少人沉迷其中,搭巴士、等電梯、甚至食飯、在街上逛著、家中躺在床上時,都手機不離手,為網絡遊戲而著迷和瘋狂。社工陳志輝指出,每日花於一種網絡遊戲上超過三小時,便到達沉迷網絡的臨界線,若每日非為工作或學習而花超過六小時上網,包括進行網絡遊戲、到社交網站、聊天或瀏覽其他網頁,便可到達網絡成癮的界線,屬於嚴重沉迷網絡的邊緣。
網絡普及資訊發展衍生網絡成癮
自互聯網普及和迅速發展後,社交網站、聊天室、上網睇電影、電視劇,上網打機,幾乎成為了青年每日的習慣,長時間上網足不出戶的人士,更被冠上「宅男」、「宅女」的稱號。網絡沉迷現象,不只是近年才出現,早在七、八年前,隨着互聯網的普及、網絡遊戲發展和可以上網追看海外的劇集,例如台劇、韓劇、歐美劇等後,不少人一日至少化上數小時上網,並演化出網絡成癮的問題。
三至六小時為網絡成癮的臨界線
網絡成癮如何界定?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界線。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的街總外展社工陳志輝認為,每日花於一種網絡遊戲上使用超過三小時,或每日超過六小時上網,包括進行網絡遊戲、到社交網站、聊天或瀏覽其他網頁,但又不是為了工作或學習,便到達網絡成癮的界線,屬於嚴重沉迷網絡的邊緣。
日酺網吧兩小時最基本
陳志輝的工作,包括每日花三至四小時到網吧接觸酺網吧的青少年,藉此了解在網吧中的青年上網和娛樂習慣,若發現過度沉迷或家庭狀況異常時,會作出輔導介入。他指出,現在的網絡遊戲一局至少要一個小時多至兩小時,所以留連網吧的青少年,每日至少在網吧逗留一至兩小時,亦有些青年每日放學後在網吧逗留四至六小時,有些沉迷度較深的青年,更會在網吧逗留十多小時打機。有其中一個個案的事主,在網吧逗留十八至二十小時,連食飯都在網吧,回家只睡幾小時又或在網吧過夜、小休,反映出有不少青少年沉迷網絡世界。
由青年每日花在使用網絡的時間多少去判斷青年網絡成癮是否轉趨嚴重,他不認同以此作定斷的主要條件,陳志輝認為,打機或網上遊戲已成為了青少年主要的娛樂及消譴模式之一,所以青年接觸網絡是社交或習慣的一種,成為了青年的文化。但他關注到,青年沉迷網絡的情況有低齡化現象。
網絡成癮低齡化值關注
街總社區青年服務隊主要負責中南區的工作,陳志輝該中心一年有四百多宗個案,以十四至十八歲為主,但當中有八至十個,是八歲至十歲的學童,晚上時分仍留連在網吧,相信有部份隱性個案未被發現,低齡化現象值得關注。
他指出,二十多歲的青年自制能力較強,相信有能力控制和分配自己每日的上網時間,相信該年齡層沉迷網絡程度可以自控。相對下,由於十二至十四歲青年轉變快,易受朋輩影響,且自制能力不高,屬高危一族,需要較大程度的關注。而十二歲以下學童,晚上仍留連網吧,相信與其家庭背景有關,需要作出介入。又指,要了解其打機背後的成因,例如是感覺無聊?沒有家人陪或其他原因等,方可以按不同個案作出介入,提供適切的輔導。例如介紹他們到中心, 參與中心所舉辦的社區活動、 歷奇活動等,將生活模式抽離到現實中的正向生活,不用花太多時間在網吧。
家長節制勿適得其反
不少家長面對子女沉迷網絡,只會用極端手法,例如禁止子女上網,甚或切斷家中的網絡。陳志輝指出,過度極端、嚴苛的手法,可能會適得其反,子女會對父母產生怨恨,越管得嚴反彈力可能會更大,建議父母多留意子女上網習慣或時間,多溝通,當發現子女花太長時在網上活動時,應與子女協調每日的上網習慣和時間,雙方有斟酌空間,或尋求社會服務機構處理網絡成隱,而不是採取高壓手段。
智能手機普及後,不少人手機不離身甚至不離手,陳志輝建議,嘗試改變使用手機的慣,學習自我調節,不要沉迷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