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復一年的「五.一」過後

2013-05-04

「驅除黑工」,「削減外勞」是2006年五一遊行,也就是澳門主權移交後最大規模遊行的主題,事實上,早於2000年的五一,「除黑工」的口號已經出現在遊行隊伍當中,當年澳門剛脫離殖民統治,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屢創新高,黑工、外勞固然成為眾矢之的。類似口號再次出現在今年的五一,正因為特區政府有著似乎不可消除的商人基因,處理勞工議題時往往綁手綁腳,工人即使年年走上街頭,其訴求依然未獲有效回應。

正如理工學院的陳卓華副教授日前撰文所言,當每年兩三次遊行示威成為習慣,其可能只是一種「裝飾」。我想,面對如此雜亂無章的社運力量,連北京政府也樂見每年定期舉辦的遊行,畢竟這能為「和諧」小城增添一些「點綴」,好讓其對外宣稱「一國兩制高度體現民主自由」。以今年為例,特首崔世安並無一如既往,在五一前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公布「派錢」安排,我會以「試水溫」來解讀此一舉動,結果儘管社會大眾仍舊未能分享豐富的經濟成果,加上「八千蚊未落袋」,也沒有出現遊行人數明顯增加的現象,令人失望。遊行人士的普遍訴求還是「有飯吃、有工開、有屋住」,實在不敢想像人均收入已經高居全球前十的澳門,社會追求的竟然仍是最基本不過的生存、工作與居住權。政府剛好看準市民偏低的生活要求,得以肆無忌憚地無視民意,今年更大搖大擺等到五一後才公布「派錢」事宜。事實證明,人民的沉默與冷漠,正是執政者為所欲為的溫床,我們不應該把每年的遊行視作例行公事,這樣只會令執政者「揞住半邊嘴笑」。

年復一年,每年五一過後,社會氣氛又回復平靜,也許我們該徹底摒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陋習,如前所述,許多社會議題長期未能解決,皆源於不公平的政治制度,與其每年都把數十個訴求搬上街頭,不如一針見血地指出政制發展停滯才是萬惡根源。1886年的5月1日,美國芝加哥工人冒死要求實施的八小時工作制,至今仍未完全落實於澳門,其他如最低工資、標準工時、《工會法》、集體談判權和嚴格的外勞引進規範,同樣由於議會被商人騎劫而遲遲未有。勞工權益受到嚴重壓榨的同時,每年收取政府大量資助的傳統工會團體,未有善用擁有若干立法議員、行政會及各諮詢委員會成員的優勢,趁著五一發表宣言,迫使政府盡快訂立上述法律,或聲援上街表達訴求的廣大「打工仔」;反而舉辦大型嘉年華、與官員們於酒會上濟濟一堂,本著「小罵大幫忙」的心態,繼續擔當商人政府的管治聯盟。更諷刺的是,一班平日「精打細算」、甚至連最低工資定於23元的水平也覺得太高的老闆們,亦紛紛在報章上刊登「慶祝5.1國際勞動節」的廣告。相信127年前犧牲的美國工人看到今天澳門的怪象,也可能「激到翻生」。

五一過後,我們都應該把情緒好好沉澱,反思五一遊行真正的意義何在,持續關注和爭取自身權益,各個遊行團體也應該盡可能保持聯繫、加強彼此協作與信任,根據香港和台灣的經驗,每每在發動過萬人遊行、把政府惡法推倒之前,都會經歷關注各項議題的民間團體緊密聯繫的長久過程,形成集中的社運力量,而非奢望每年出來幾次「各有各行」,權利就會從天而降。只有受壓迫者學會站在同一陣線,才能彰顯全球工人運動的真諦:團結。

                                                                                 蘇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