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批部門水浸事推搪卸責

2013-05-13

【本報訊】工務局和民署等昨繼續為水浸成因解畫,再次強調當日強暴雨才是問題主因,不過遭市民批評相關官員「遊花園」,各部門各有說法、互相推搪卸責。

運建辦缺席避風頭?

 澳門論壇昨探討水浸問題,獲邀的工務局、民署和氣象局各派基礎建設廳廳長郭子昌、道路渠務部部長羅志堅和氣象監測中心代主任陳政豪任嘉賓,唯四缺一,不見負責監管輕軌及交通樞紐的運建辦代表,但有職員到場旁聽。據了解,主辦方已發邀請,唯回覆是相關官員「有事未能出席」。

 對於氹仔柯維納水浸問題,郭子昌說,根據氣象局給出解釋,是半小時裡的強降雨是主要因素,而氹仔都市化增加徑流是另一原因,「之後我們會透過氣象局設的一些水浸監測點,再利用這些資料,再搵一搵、睇下其他的水浸原因。」

 上司早前明言該處主渠淤塞,羅志堅則有不同看法,認為那裡情況未至於淤塞,只是有一些泥沙積聚狀況而已,但補充:「當然該區現在的工程或多或少係對現有的排水設施有一定的改變,這個係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

 林姓市民批評官員「帶市民遊花園」;亦有人質疑,既然渠道有淤塞,為何民署不去加強疏導;也人認為,官員說法是下水道承載能力不足,意味下次再強暴雨肯定就繼續要忍受水浸之苦。

 一名市民直言,他們並非想追究哪一個部門的責任,而是想政府做事為市民利益著想,但「有關運建辦和民署大家都各有講法的,政府部門大家都互相推搪」,促政府汲取教訓,做好跨部門統籌工作。

 街總吳小麗謂,除水浸黑點外,石排灣、湖畔、中央公園等新區都遭殃,連官方曾稱會解決問題、花大量人力物力的下水道重整工程之高士水德也難倖免,促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問題出在哪,盡快解決居民的擔憂和困擾。

 工程師學會蕭志泳指,在設計時考慮短時間大量雨水進入渠網是一項難題,而本澳渠網平均設計值為十年一遇,相關標準有必要檢討提升。

 羅志堅在總結時強調,一個特殊情況的強暴雨是今次水浸好重要的一個因由,又話該降雨帶令鄰近周邊地區亦出現不同程度的水浸,「可想而知這些暴雨係對成個區域的影響有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