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30605號
2013年06月05日
星期三
從今天起做個「惜食」澳門人
2013-06-05
【特訊】「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表達了中華民族珍惜食物的傳統美德,但社會富裕,生活質素提升,物質得來容易,卻忘了資源的珍貴。外出用膳時「眼闊肚窄」,飲宴講排場,甚至商業運作的過程,將大量珍貴的食物資源,變成多餘的垃圾。為了喚起市民「有衣食」的傳統美德,環境保護局藉著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契機,向全澳市民倡導「惜食」文化,從今起做個「惜食」澳門人。 每年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而今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所公佈的世界環境日主題是Think‧Eat‧Save(「思前‧食後‧勵行節約」)。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的調查,每年約有13億噸的食物被浪費,約佔全球糧食生產的三分之一;同時,世界上有七分之一的人正在遭受飢餓,每天超過2萬名5歲以下的小童死於飢餓。為此,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環境保護局與消費者委員會以及澳門餐飲業聯合商會合作,向本澳的飲食業界推動珍惜食物之工作,並鼓勵市民大眾外出用餐時,首選四道菜: 第一道菜:諗清楚、咪叫多(點餐前先考慮自己的食慾及胃口,適量點餐。)第二道菜:食唔晒、要扣底(若餐菜份量多,主動要求減少食物份量。)第三道菜:食剩啲、打包走(自備餐盒,將剩下的食物帶走。) 第四道菜:齊參與,共「惜食」(在日常飲食中多加留意,並鼓勵身邊的人,珍惜食物不浪費,做個「惜食」澳門人。) 此外,環境保護局亦於今天(6月5日)起啟播綠滿‧傳承系列宣傳短片之「幸福滋味篇」。「綠滿‧傳承」系列宣傳短片,以生活化的故事內容向市民灌輸源頭減廢的生活訊息,並透過女主角June的四個成長階段,宣揚一代接一代地傳承綠色概念;本輯宣傳短片以衣、食、住、行四方面作為切入點,以加強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投入「構建低碳澳門,共創綠色生活」,達至「綠滿全城」。「幸福滋味篇」是繼較早前推出「珍愛霓裳篇」的續集,今回女主角June已長大並踏入中學階段,故事以減少浪費食物,享受幸福滋味為題,講述成長於環保家庭的June如何透過不同的環保生活習慣,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與飲食有關的生活難題,從而啟發觀眾如何實踐珍惜食物的生活方式。 除了提倡「惜食」文化外,環境保護局亦按序推進「減塑」行動。去年環境保護局委託顧問公司進行了「澳門限制塑膠袋生產和使用的調查和研究」 ,該研究主要是透過6項民意調查包括:電話訪問、中央點訪問、填寫日記、網上調查、訪澳遊客訪問以及中小型零售商訪問等方式,以及對海外有關塑膠袋回收再利用、自願性措施、徵費措施及禁用措施等進行調研。結果反映,本澳居民平均每人每日使用約2.2個塑膠購物袋,全澳總用量則約為4.5億個,當中被丟棄塑膠購物袋約佔本澳整體廢棄物總重量的4%。此外,有6成受訪零售商在顧客無要求下主動派發購物袋,只有不夠一半零售商稱有採用減用膠袋措施。另外,約4成澳門居民有自備購物袋習慣。有關調查結果亦反映,居民及旅客最支持提升環保意識及自備購物袋的措施。在電話訪問、中央點及網上調查中,90%以上的受訪者普遍認為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以及推動消費者自備購物袋的習慣是最可取,亦即是自願性措施。 在《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文本中,亦提出強化固體廢棄物的監督管理,逐步引入「污染者自付」或「生產者責任制」。現階段,局方會綜合調查結果及本澳現實情況,先以推行自願性措施為主,並將檢討成效,結合社會意見分析,考慮最終以徵費等強制性措施作為未來推動減塑的方向。而是次環保週期間推出的「減塑有著數」活動,正是自願性措施之一。該項活動由本局與消費者委員會、澳門百貨辦館業商會及其他社團合作,於6月2日至8月2日期間舉行,參與者只需於部分綠色企業及超市消費時不索取膠袋或自備購物袋,即可獲於收據單上蓋上指定印章,同時填妥個人基本資料,投入設於環境保護局、各商號及協辦單位之收件箱內即可參加抽獎,獎品超過1200份。詳情可瀏覽環境保護局網頁www.dspa.gov.mo或致電環保熱線2876 2626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