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碼頭規劃沒研究估算造價大增五倍 建設辦瞎做事

2013-07-16

【本報訊】《氹仔北安碼頭的擴建規劃設計及財務安排》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揭露,政府把氹仔客運碼頭定位為重要的大型海上口岸後,在「擴建工程的規劃設計」方面,建設發展辦公室由始至終沒有通過科學研究,對未來的實際需求——旅客流量進行估算。至於,這項目未來能否滿足實際需求或是因規模過大而導致浪費?審計署的答案是:「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審計署昨日公布《氹仔北安碼頭的擴建規劃設計及財務安排》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指出該項目在「擴建工程的規劃設計」及「財務安排」方面的問題。審計報告指出,執行了擴建工程後,北安碼頭整個項目的開支,由原工程預計的約五點八三億澳門元增加至執行擴建工程後預計的約三十二點八四億元。  

碼頭規模遠超當初 擴建設計需經過三個階段的重大修訂後才確立最終規模。二OO八年的最終規模與二OO五年批給的原工程相比,碼頭總建築面積由約十多萬平方米倍增至最終規模的約三十六多萬平方米,屬主要設施的四百人客船泊位由最初的八個增至十六個,並新增一千二百人的客船泊位三個及直昇機坪一個。 審計署認為,與二OO五年的原工程的設計規模相比,現時北安碼頭無論在泊位數量、建築面積或相關財政投入等方面,均已倍增,這是導致政府的承擔出現逾五倍增長的最主要原因。至於,倍增的理據何在?  

大型建設竟沒估算 審計報告揭露,就北安碼頭整體設計過程而言,由二OO六年初收到需將北安碼頭升級為一重要海上口岸,至二OO九年四月完成碼頭擴建設計,建設發展辦公室由始至終沒有通過科學研究,對未來的實際需求——旅客流量進行估算,並以此為碼頭擬定適當的規模。 相反,建設辦只是在二OO六年其中一次擬定設計規模後,甚至在按最終設計方案進行批給並進行施工的二O一一年,才根據既定的設施規模對碼頭可以處理的人流上限做出量化。由此可見,在整個碼頭近三年的規劃設計過程中,所設定的規模均非基於實際需求而擬定的。  

過大致浪費‧存極大不確定性 這個重要的大型海上口岸基建項目,未來能否滿足實際需求或是因規模過大而導致浪費?審計署的答案是:「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當中,尤其未能確保已充分考慮以下兩個重要因素:(一) 其他大型交通基建對碼頭所帶來的分流影響,包括現存的「外港碼頭」及正在興建的「港珠澳大橋」,(二) 以分段建設營運方式進行擴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