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非永續可再生能源

2013-08-12

核能是利用核裂變時產生的能量來煮沸水,並利用製造出來的水蒸汽推動渦輪發電;生產核能亦需要從鈾含量僅百分之零點一的天然鈾礦內,提煉出濃度達百分之三至四的鈾。核電由興建核電廠、開採原料、提煉、運送及儲存核廢料的過程中,均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更造成無法處理的幅射污染。 核電由開採生產原料──鈾開始,其幅射便會污染水源、大氣和土地。以法國核電巨擘 AREVA 為例,它是全球最大的鈾元素開採商。 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曾深入非洲內陸國家尼日爾,發現 AREVA 在開採鈾元素期間,做成廣泛而且影響深遠的幅射污染,當地食水受鈾嚴重污染,超出世衛標準;而當地大氣中的氡 (Radon) 亦高於正常水平三至七倍 (氡是由天然放射性質物鈾-238 衰變過程中產生的放射性微粒,當吸入肺部後,其幅射會繼續影響肺部,增加患肺癌的機會)。 世界核能協會的資料顯示,目前全球鈾元素僅僅能應付百分之七十六的發電量需求,並在未來一百年出現短缺,因此核能絕非可永續的可再生能源。 鈾元素的供應只集中在數個地區,全球百分之九十的鈾來自七個國家,分佈比石油更不平均。百分之六十三的鈾元素來自加拿大、澳洲及哈薩克;其中哈薩克更獨佔全球超過四份之一市場,中亞地緣政治對鈾元素供應的影響亦會隨之增加。由於市場的供應量及產地選擇都非常有限,核電燃料價格亦會較不穩定。 核電的市場結構亦不利價格競爭。開採鈾元素由少數跨國企業壟斷。現時全球百分之六十四的鈾集中在由四間公司手上,鈾元素供應的穩定性成疑。 另外,核能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不論是鈾的開採或是濃縮、反應爐的運作到核燃料的再處理,都會產生核廢料。現時全球並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徹底解決核廢料問題。 國際原子能機構計算,全球每年所產生的高放射性核廢料至少高達五萬桶,暴露於其輻射下數分鐘足以致命。其中一種高放射性核廢料──鈈 ,需要二十四萬年才會減弱至安全的放射水平。回顧人類於地球上的歷史不過二十萬年,但核電的幅射污染將持續二十四萬年! 目前全球有三種處理方式:拖延時間期待新技術出現;深埋在安全的地層中;以及再處理。乾式儲存槽用意就在拖延,暫時儲存在水泥與鋼桶內幾十年,每隔幾十年再重裝,直到找到永久處理方式為止。問題在此類乾式儲槽,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重裝經驗。 「再處理」核廢料可以取出未用完的鈾-235,及轉換出的鈈-239,兩者可作核電燃料,也可以作核子武器。況且,「再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更多量高階核廢料,不僅不能減輕核廢料處理問題,反而有更多需要處理;這是一九七七年美國卡特總統宣布停止「再處理」的理由之一。 資料來源:香港綠色和平(http://www.greenpeace.org/hk/sites/no-nuclear/about/)、台灣綠色和平 (http://www.greenpeace.org/taiwan/zh/campaigns/climate-energy/end-nuclear/)、核廢不是寶 (http://www.tepu.org.tw/?p=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