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旅遊開放與遺產保護

2019-11-18

敦煌發展文化旅遊演藝項目產品,包括已有四十年歷史、響譽中外的《絲路花雨》。

敦煌發展文化旅遊演藝項目產品,包括已有四十年歷史、響譽中外的《絲路花雨》。

敦煌旅遊熱,有人駕重型電單車自駕遊。

敦煌去年旅客首破千萬人次。

外國旅客也對敦煌藝術有興趣。

到敦煌的旅客多首選遊莫高窟。

莫高窟每個洞窟都有門鎖,到參觀時才打開。

莫高窟的崖壁仍有地方殘留壁畫。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專家樊再軒

澳門旅客去年突破三千五百萬人次,著名世遺景點大三巴牌坊到議事亭前地、新馬路一帶可謂經常都人潮如鯽,在大陸黃金周假期時情況更甚,基本都要實施人潮管制,飽受旅遊承載力問題困擾。

相較於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澳門,遠在甘肅省的敦煌市也要建設發展成「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同樣大力發展旅遊業,近年其文化旅遊已成為該「絲路明珠」城市的產業之首,更是該省文化旅遊產業的龍頭。

敦煌旅遊熱可從數據反映,近年旅客量以每年百萬人次規模增加,在去年一八年全年接待旅客更首度突破一千萬人次,較前一年大增近兩成。今年上半年進一步錄得五百四十多萬人次(境內旅客佔逾九成九),同期比較上升兩成四,有續創新高之勢。

旅客大增帶動旅遊收入攀升,為園區景點創造了人氣、買氣,令其得而持續營運、提升服務。然而,同時也帶來威脅,不管是人流過多的超負載,還是一小撮人的不文明行為,都可能對這些自然風光、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

莫高窟保護與開放矛盾突出

現時敦煌擁有各類文物景點有二百六十五處,涵蓋縣級、市級、省級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有三處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以當地熱門的旅遊景點莫高窟為例,在保護與開放這方面矛盾尤為突出、劇烈。

國家主席習近平八月到甘肅考察時,也特別安排到訪莫高窟,了解莫高窟的保護與研究情況,並入洞察看歷史悠久的壁畫與彩塑,顯見國家和領導人對該世遺的高度重視。

位於敦煌三危山與鳴沙山接壤處的宕泉河岸斷崖礫岩上的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三百六十六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是集石窟建築、彩塑和壁畫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遺存。

窟區全長一千六百米,現存洞窟七百三十五個,保存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吐蕃、五代、宋、回鶻、西夏、元、清、民國等時期的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餘身,是世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藝術寶窟。每年吸引數以萬計旅客慕名造訪。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專家樊再軒表示,對現在的莫高窟來說,保護與開放確實還是一個很突出的一個問題,一方面希望透過開放,讓越來越多人知道這項世界文化遺產,另一方面當有許多旅客停留在洞窟時間很長,身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散濕氣,都會對壁畫產生破壞作用。

樊再軒坦言:「不讓看也不現實!」現時洞窟的承載量為六千人,是看得比較舒適的,也不會太擁擠,入場旅客也不會排很長時間的隊,但每年五到十月的敦煌旅遊旺季,大量旅客湧進莫高窟,確實對洞窟的保護有很大的影響。

為此,專責莫高窟保護、管理和研究的敦煌研究院於今年推出新門票方案,實行旅客預約購票制,控制每日進場人數,盡可能讓旅客分時段到來參觀,並在淡季以優惠近半的套票價格、可參觀更多的洞窟,吸引人們選擇性價比更高的淡季到來。

同時為開放的洞窟進行調節、輪換的安排。樊再軒介紹,洞窟也是需要休息的,一個洞窟開放一段時間後就要停止,改用其他與之同朝代、時間和價值相近的洞窟去輪換開放,這樣做可對洞窟的壓力少一些。

莫高窟數字化永留傳

當然,文物退化不可逆,更何況是已走過一千六百多年的莫高窟。早前獲授「文物保護傑出頁獻者」國家榮譽稱號、有「敦煌女兒」之稱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早年就推動把莫高窟數字化,用「數字敦煌」將其永久保存、永續利用。

在二○一四年,展示有關成果之一的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正式投運,讓遊客參觀莫高窟變成觀賞高清拍攝影片與實地體驗相結合的模式,也有助減少人們留在洞窟內的時間,降低旅遊開放對文物保護的壓力。

不希望在莫高窟附近進行龐大旅遊開發綜合項目的樊錦詩曾對外媒說過:「如果以犧牲文化遺產保護來開發旅遊業,那這種利益會很快耗盡。」她認為世遺保護的重要性,必須置於旅遊業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