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430號
2020年04月25日
星期六
公屋資源去投資化成關鍵
2020-04-25
【正視聽】房屋局委託澳門公共治理研究中心進行的「公共房屋需求研究最終報告」(2017年發佈)中預測,至2026年本澳公屋單位需求為3萬6千多個,包括社會房屋1萬5千多個、經濟房屋2萬1千多個;而公屋中、長期潛在供應單位數量為4萬多個,短期經屋零供應是不爭的事實,政府開了承諾,今屆任內會做好A區3011間經屋建設,這批經屋正是目前開隊接受申請當中的輪候戶。住屋是居民長期關心的問題,今屆政府將之劃分作5個層級,由社屋至私市場,中間有經屋、正在研究的夾心階層及長者公寓,最後是私樓。回歸後公屋開隊每次交表都萬人空巷,另一邊廂,私人住宅項目,標榜豪華裝修的私人樓盤開賣、開放日,同樣萬人空巷,一樣有人消費得起。未置業究竟是真正買不起,還是不為頭上兩塊磚瓦付出太多金錢和時間?
財政局公布的本澳3月份申報結算資產移轉印花稅中,住宅單位共有 1120宗,按月增加 574宗,增幅超過1倍,按年增加近9成,每平方米平均樓價 91800.18元,按月上升 3.8%,按年則上升超過兩成半。磚頭保值,是不少華人社會的傳統觀念,炒樓在港澳地區並不罕見,還有一個概念是由之引伸的住屋穩定性、怕加租、經常被迫遷,希望有自置物業減低住屋的流動性;再而延伸到,「早買早享受、遲買再加價」,這種恐慌性購買/申請經屋的心態,所以,私樓即使樓價再高,單位再細(近日有新盤的建築面積只有300餘呎)仍不乏投資者,或抱邊自住、邊投資的心態。近年樓價上升速度回落,不如早10年8年前處於急速向上的速度,肯等幾年總會有進賬;有市民對於經屋覺得機會渺茫,予期陪上人生寶貴的光陰等3、5、7年,不如趁年青,可以向銀行抵多幾年樓貸期,努力幾年、省吃儉用,及早上車。
至4月22日,房屋局已收到接近3萬份經屋申請表,以一人家團佔最多,佔46%,其次為3人以上家團,佔31.3%,餘下為2人家團。筆者感到迷惑,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置業兩極走向?受疫情影響生計、收入的吶喊猶言在耳,在社交平台的房地產樓盤廣告開賣的豪華住宅項目人潮盛況,似乎進入了另一個平衡時空。
「公共房屋需求研究最終報告」中預測,2026年已建成及潛在供應的公屋及私人住宅單位合計超過29萬個,但本地住戶、外地僱員及外地學生的總需求估計合共約25萬個單位,因此部份住宅單位有可能出現空置的情況。立法會就修改《經屋法》作細則性討論,除了仍在爭議中的申請年齡應否劃一為家團及個人申請均維持18歲,經屋定價、轉售對象也是一個關注點,政府對「經屋永遠姓經」下了大決心,修法方向建議只能向房屋局以購入價原價出售,不會計算通漲,徹底除去當中的投資化,還考慮在經屋之上引入夾心階層房屋,將之定位在社屋之上,屬私樓性質,料年內會為夾心階層向社會諮詢。
目前經屋其中1人家團的入息下限為11640元,上限為38910元,資產限額為127.3萬元;2人或以上申請家團,入息上限同為77820元,資產限額均為254.6萬元,覆蓋面甚廣,以居民入息中位數2萬元計,2人月入7萬多元供私樓的壓力並非太大,當然還要計算其他家庭及生活。私樓難在上車難,首期多,多次青年置業被指間接推高樓價,催使發展商建細單位迎合青年首置、夫妻有事實婚而為各買一物業/申請經屋等不作婚姻登記等情況。未來夾心階層定位如何?會否又變為投資經屋的另一個版本?需要小心制定准入和准出門檻,避免珍貴土地資源的浪費。最重要是要令申請人明白,公屋、夾心階層、甚至置換房,都不是市民的投資和財富增值的途徑,將之去投資化,讓公屋資源回到回應住屋需求的根本。
>>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