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不諳粵語趨勢惡化

蘇嘉豪促保粵語

2020-10-27

【本報訊】直選議員蘇嘉豪提出書面質詢,要求政府採取措施全力維護、傳承及弘揚粵語教學和文化,遏止越來越多學童不諳粵語的趨勢繼續惡化,並研究將粵語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質詢內容如下:粵語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絕對值得我們代代相傳和發揚光大。

粵語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其呈現的語言現象具極高學術價値,許多讀音、詞彙和語法均延續了中古漢語的精髓,也保留了古入聲韻尾,故以粵語朗誦詩詞往往更押韻、悅耳、鏗鏘,奠定傳承唐宋音韻詞匯的歷史地位。

靈活、豐富、傳神、生動、親切、過癮的粵語,也是許多人認識、學習、熱愛嶺南文化和港澳文化的重要載體。目前由中國南方、東南亞以至歐美國家,全球有超過8500萬粵語人口。包括在澳門,粵語屬於社會主流的母語和共同生活語言,特區政府有必要採取更積極措施傳承並加以宏揚。

然而,根據本澳人口普查資料,回歸前以粵語為日常用語的人口連年增加,回歸後不久便開始一直減少:2016年常用粵語人口佔80.1%(註5),比2001年的87.9%下跌將近一成;其中,2016年3至19歲常用粵語人口佔87%,對比2001年的94.1%,跌幅相若。

2017年,教青局宣稱要提高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普教中」)的覆蓋率,一石激起千層浪。雖然當局其後澄清絕無強制學校推行「普教中」,又指中、小學中文科《基本學力要求》均重視粵語及繁體字的掌握與應用;不過,至今未見當局透過具體的師資培訓、課程設計等,全力維護和加強粵語教學。

如同葡文和英文,鼓勵學生學習普通話旨在增強多一種語言競爭力;但必須強調的是,不應混淆語言學習和語文學習,從而大舉滲透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等不同科目,企圖借此取代粵語地位。況且,參考實施「普教中」多年的香港,當地政府過往的追蹤研究報告已表明,沒有明顯證據證明「普教中」有助促進中文學習,反而可能造成學習障礙。

隨著移民人口增加、粵教政策缺位,近年越來越多學童不諳粵語的趨勢有惡化跡象,許多家長為之擔憂。長遠而言,粵語逐步褪色甚至消亡並非完全不可能,「保粵」訴求也非杞人憂天。

香港早在2014年已將粵語納入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作為保護的基礎;但在澳門,儘管政府已根據《文化遺產保護法》將粵劇和南音說唱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作為此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語言媒介,同時更是珍貴的本土語言,粵語的法定文化地位至今尚未被確立。

為此,現行使《基本法》和《議事規則》之監察的權力,提出書面質詢如下,要求特區政府逐點作出清晰、客觀、貼切的書面答覆。

一、粵語一向都是澳門人主流的母語及共同生活語言,繁體中文則是澳門的法定用字。教青局曾表明中、小學中文科《基本學力要求》均重視粵語及繁體字的掌握與應用。為了達致「保粵保繁」的目標,請問政府:如何投放更多資源以提升粵教師資、增加粵語課程,並保障母語為粵語的教師的事業發展權益,全力維護粵語教學?

二、普查數據顯示,常用粵語人口比例持續下跌,青少年及幼童情況尤其必須正視。現時部分學校陸續利用普通話教授中文等不同科目,甚至不准學生在校內講粵語,許多家長對此感到相當擔憂。請問政府:目前有多少比例學校維持實施成效較好的「粵教中」(以粵語教授中文科);在鼓勵學生學好普通話的同時,有何具體措施遏止越來越多學童不諳粵語的趨勢繼續惡化?

三、在澳門,歷經世代的相傳、互動和創造,粵語無疑孕育了大多數居民的身份認同感;作為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粵語也是傳承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和南音說唱的語言媒介。請問政府:會否研究按照《文化遺產保護法》,將粵語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以至《名錄》,讓珍貴的本土語言得以延續和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