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極端政治化

香港通識教育科改革大破局

2020-11-28

【香港中通社11月27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劉俊傑)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11月25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對於爭議不斷的高中通識教育科提出改革方向,必須糾正過去通識教育科被異化的問題,使之重新成為培養學生明辨慎思,學習有關國家發展、法治等元素的平台。教育界人士認為,本次改革將有助改善香港教育風氣。

今年以來,特區政府教育局先後取消兩名專業失德、教學嚴重錯誤教師的教師資格。其中一人有計劃地在其設計的教材散播“港獨”信息,不少內容屬扭曲和偏頗;另一人聲稱英國“為了消滅中國內的鴉片而發動鴉片戰爭”,教學存在嚴重錯誤,欠缺擔任教師的能力。

此外,去年香港社會發生的“修例風波”中,有2300多人被檢控,當中429人屬於18歲或以下的未成年人士,社會不少意見認為是一些別有用心的教師透過扭曲通識科內容向學生灌輸激進的政治主張及錯誤的國家觀念所導致。

特區政府教育局26日公佈通識教育科改革決定,香港教育界人士認為,本次改革屬於撥亂反正,回歸教育專業保護學生,進一步改善香港教育風氣。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訪問時指出,“通識科被異化、被扭曲,這次改革去除不必要的政治元素,尤其是極端政治化,這是最大的破局”。

通識科改革重點包括,保持科目為必修必考、公開考試成績只設合格與不合格、重整及刪減課程內容、不設“獨立專題探究”、提供內地考察機會等等。

鄧飛認為,此舉原則上可以改變教育風氣亂象,能撥亂反正,讓科目回歸專業保護學生。他以“公開考試只設合格與不合格”舉例說明,這項修改是真正讓通識科回歸初心,讓學生在不大的應試壓力下,有空間關心社會、時事等知識,絕非如今涉及政治內容的高強度考試。

“通識科被政治淩駕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鄧飛透露,早在2012年反對派反對推行“國民教育科”,當時恰逢第一屆通識科公開試,考卷就有涉及政治的必選題;在至今9年的考試題目中,至少5年存在政治性必選題。

鄧飛指出,在“考試指揮棒”的引導下,教師為了應試教導學生學習政治性題目,“碰巧”隨著2014年非法“佔中”、2016年旺角暴亂、2019年“修例風波”的發生,社會政治氣氛熾熱。在兩相配合下,學界政治氣氛加劇,“教育界從課程到考試,滲入越來越多政治色彩”。

香港創知中學校長黃晶榕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訪問時同樣指出,“考試指揮棒”影響課程評估,當考題頻繁出現社會時事、爭議性話題、偏重政治性時,或產生倒流效應,讓教師教學時也會偏重政治內容。

“通識科課程設計、實施、評估,三方面環環相扣,但環環出錯”;黃晶榕指出,通識科知識體系不完善,課程設計的內容鬆散,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而且當教材無需審批時,若教師無法持平教學,很容易持偏頗態度,將個人政治立場融入教學,導致11年來通識科一直處於政治風眼。

黃晶榕表示,他樂見政府經歷過“修例風波”及新冠疫情後,“痛定思痛”決定解決教育界問題。他強調,通識科改革重點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及國民身分認同,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和法治”非常重要。

“每位香港學生都有3個身份,香港市民、中國國民及世界公民”,黃晶榕指出,香港回歸23年來一直欠缺家國情懷、國民身份認同等教育。因此,通識科的改革也是一個契機,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的定位,了解香港與國家的關係,明白“一國兩制”的意義,從而達到“立足香港,心繫國家,放眼世界”的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