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627號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澳投管理層問題所在?
2020-12-12
【本報訊】審計報告把是次澳投公司問題歸納為欠缺全面而深入的考量、決策時提出的分析理據遠較實際樂觀、對所建議決策的分析判斷充滿矛盾,矛頭指向目前由經濟財司司司長辦公室顧問、身兼多間子公司董事的呂紅所領導的管理層。
報告披露,截至去年底,澳投公司持有的附屬公司合共廿一家,包括產業園項目下十七家及另一中山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項目下四家。澳投公司期間獲六次增資,由最初成立的四億元,變成九十二點八五億元,當中作投資到產業園的就佔八十九點六四億元,另一項目佔近九億元。
為落實粵澳共同推動開發及管理產業園項目,澳投公司一一年與珠海橫琴方合作在橫琴新區註冊成立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澳投公司佔股權五成一,橫琴佔四成九)。一六年在澳單方增資下,持股提升至七成,澳掌該附屬公司控制權。
由於澳投公司實施「輕重資產分離」方案,把原屬於產業園公司的十家持有園區土地使用權的子公司轉至澳投公司全資接有的子公司澳投(橫琴)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名下,而這十公司都不設董事會,全部由澳投公司董事會主席呂紅(即報告中所稱董事A)一人兼任執行董事。在這廿二間公司裡,呂擔任十七間的領導。
體發局出身的呂紅,曾擔任過特首辦顧問、社文司司長辦顧問,兼任過支持四川震後重建協調小組秘書長、醫療系統建設跟進委員會秘書長,上屆政府起在經財司司長辦做顧問至今,共做了十年顧問。她於一四年底接替陳敬紅兼任澳投董事,一六年四月替代蘇添平兼任澳投董事會主席。
報告中其他不開名、任職多於一間公司的董事B、董事C、董事D、董事E、董事F及董事G,對應公開資料應分別為蔡炳祥、崔世平、譚伯源、唐曉晴、林家偉及魏立新。現澳投公司董事會除呂、蔡外,還有江麗利、劉偉明及陳致平。
審計署表示,選擇成立企業而不交政府部門去做,主要原因是一些政策及功能有時要由制度較靈活自由的組織去安排協調,同時較利於聘具備較高商業觸覺、經濟效益意識明確,且具有豐富企業管理與營運經驗人員提供服務,為企業賺取最佳回報。
正因為制度上享有比較大的自由度,這些企業管理層更應審慎行事,小心處理涉及大量公帑的計劃,主動適時提供足夠營運數據及實況予監督實體,致力加強公司透明度,以負責任態度建立盈利而不忘穩健、發展而不忘公共利益的公司文化。
澳投公司作為公共資本企業,可謂盡享國家政策、充裕資金、公司制度上的種種優勢,因此在達到既定目標時,更有必要考慮成本、重視績效,且在開展重大投資的過程中應具充足資訊,科學化分析風險與回報的合理比例,不應在動用巨額公帑時「不惜代價」,甚至「不計成本」,企業管理層如果欠缺通盤的考量,不講求經濟效益,很容易會做出成效不佳的決策和影響項目回報的決定。
署方認為,面對困難與挑戰,準確找出並解決問題,帶領企業走出困局,正正是企業領導的主要職責及該具備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