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龍公屋新推兩方案俱減單位

2021-02-06

林煒浩和羅立文介紹偉龍公屋新方案。

方案一:在兩座相距九十米的塔樓之間建設隧道連接線。

方案二:塔樓改為南北向排列,不再建設吊腳樓。

原則劃:靠山坡部份採用吊腳樓設計。

原則劃:在兩座相距四十五米的塔樓之間建設隧道連接線。

【本報訊】政府向立法會提出兩個「偉龍公屋項目」的新方案,無論是公屋塔樓或單位都將因此而減少。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強調,兩個方案只有一個目的:希望居民「住得舒服些」。

昨午,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向立法會表示,最初的構想是在偉龍馬路旁邊興建八千個公屋單位,經研究後修訂為六千五百個單位。現在,興建新城填海A區的二萬八千個公屋單位已經啟動,而且,收回大批置閒土地後已有儲備;所以,政府現正研究是否繼續在偉龍馬路旁邊興建六千五百個單位。

建設發展辦公室主任林煒浩介紹,為配合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和偉龍公屋項目,原規劃在偉龍公屋地段建設大潭山隧道連接線。將來可從第四條跨海大橋的新城填海E區著陸點,直接前往大潭山隧道,再經偉龍公屋範圍內的連接線前往金光大道、東亞運動會體育館、九澳等。

林煒浩續指出,按照原規劃,偉龍公屋範圍內的大潭山隧道連接線將在兩座公屋塔樓之間 (闊度為四十五米) 興建。然而,以四十五米的闊度,行車噪音等將對居民造成影響。政府現正研究,增加闊度至九十米 (方案一),這需要將塔樓由十三座減至十一座,因而較原規劃減少約一千二百個單位。

另外,按照原規劃,塔樓是東西向排列,而且,靠山坡採用吊腳樓建築形式。林煒浩提出,政府現正研究「方案二」,把塔樓改為南北向排列,也不再建設吊腳樓。這方案的好處是塔樓的朝向較優、不需破壞山體。不過,「方案二」的單位數量將減至四千。

羅立文宣稱,兩個方案只有一個目的,希望將來的居民「住得舒服些」。而且,政府已經有土地儲備;所以,不需要每項建設都用盡土地。若採用新的方案,單位數目將未如預期;但是,政府希望提升偉龍公屋的居住質素。他也提出,偉龍公屋的T2單位約佔八成、T3單位約佔一成五、T1單位不到一成。

「為何我們要六千單位的居民擠在那裡?為何我們不讓他們住得舒服些?」羅立文形容,原規劃興建十三座塔樓,之間的隔離很少,居民可在各自的單位互相握手。「或者你 (議員) 較注意單位數量;我覺得,今時今日,質素重要過數量。」羅立文也強調,提出兩個方案不是要為項目延遲或減少工作找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