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難聚首

疫情下香港盆菜創新銷量旺

2021-02-11

【香港中通社2月10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李明珠)今年農曆新年是香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日前特區政府再次延長食肆晚上6時後禁止堂食的防疫措施,相關措施橫跨春節假期,不少市民外出聚餐計劃取消,但應時對景的盆菜外賣卻“逆市”銷量暢旺。

形態盆滿缽滿、寓意團圓的“盆菜”是不少香港人必不可少的年夜飯菜餚。一個小小的盆菜可謂“內有乾坤”,選用的食材考究,除了魚蛋、豬皮、蝦等傳統食材外,更有象徵“發財”的髮菜或“年年有餘”的鮑魚等。飽含“好意頭”的盆菜不只是一道傳統佳餚,更承載著香港市民對於新年的希望。

不少香港人每逢佳節,都會一家人圍坐在一桌,在盆菜熱氣騰騰中聊聊家常。盆菜內含12至18種不同食材,菜種豐富,大可避免“眾口難調”一說,是不少家庭的不二之選。

隨著新春臨近,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告訴香港中通社記者,盆菜的銷情相當樂觀,較往年相比大增5倍之多。更有從未推出過盆菜的酒樓、飯店也開始涉足這一領域,甚至五星級酒店和大型連鎖超市也紛紛加入以求分得“一杯羹”。

連日來,記者亦發現不少餐廳推陳出新,小龍皇盆菜、蟹粉盆菜、古法羊腩盆菜等式式俱備,亦有餐廳在地域風味上挖空心思,日式、越式及韓式口味應有盡有,噱頭十足。

然而,在黃家和看來,一些新的餐廳利用新理念和資源,創新“救亡”無可厚非;但盆菜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末年,宋帝逃難至香港新界圍村一帶,位於窮鄉僻壤的百姓食材不足,只能東拼西湊將所有的食材疊放至盆中進貢,至今歷經數百年,其所代表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傳統,是如今的新奇菜式所無法體現的。

臨近歲尾,深受疫情打擊的餐飲業“自救”,觸起黃家和關於“非典”過後的記憶。

2003年12月香港已走出“非典”的陣痛,特區政府希望舉辦“萬人盆菜宴” ,鼓舞市民士氣的同時推動本地農漁產品市場。當時已停用的九龍啟德機場停機坪搖身一變“露天食堂”,筵開660席,近萬名市民團聚一起,共襄盛舉。

那次盛宴不僅打破了當時吃盆菜人數最高的世界紀錄,也象徵著富有獅子山精神的香港人,將攜手同心重新出發。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各式盆菜宴活動接連取消,曾經策劃2003年“萬人盆菜宴”的黃家和大感惋惜,希望這次疫情過去後,可以再次開筵,讓走出疫情陰霾的香港市民,熱鬧一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