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687號
2021年02月25日
星期四
巴士輕軌有機結合或可提升效益
2021-02-25
【特稿】輕軌氹仔段正式收費一年,巧合遇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訪澳旅客量大跌,自2002年2月正式收費起,每日載客量維持在1100人次/日至2200人次/日的水平。本月(2月)新春假期後,特區政府公佈,土建工程總投資以約35億澳門元,委託“南光(集團)有限公司”代建,費用包括設計、各類型管線遷移、地基改良、河底隧道盾構施工、高架橋以及兩個車站等土建工程;另一邊廂,行車物料及系統的判給程序將接續展開,項目爭取4年內建成試營運。相對於暫時較低的載客量,高成本投入的興建費用和營運費用,社會對於輕軌應否繼續堅持上馬,還是懸崖勒馬,煞停不再擴展路線,有兩派的支持者。如今旅遊業未復甦,相信要以旅客提高輕軌載客量數字不容易,以目前日均本地人為主的使用量,更難撐起,但可以考慮,如何推動輕軌與其他交通更好銜接,吸引市民使用,逐漸成為本地一個真正的交通工具。
新春期間,筆者由氹仔乘坐了輕軌到達路氹金光大道一帶,當日同車乘客,以本地家庭客為主,觀察所得,不少乘坐輕軌的主因,以陪伴家人,尤其是小孩,一同觀光及感受軌道系統為主。在輕軌上,可以透過比馬路高的高度,感受不一樣的路氹風貌,說到實效和舒適度,也相當不錯。筆者已經有一年沒有乘坐輕軌,主要原因是,會優先選擇能直接到達目的地的巴士路線,減省轉乘時間,另一原因是,不是每個巴士站點都與輕軌站距離相近,莫談無縫對接,上上落落、購票、等車等環節,影響了由巴士下車後轉乘輕軌的意欲;若以經濟角度出發,票價相比巴士,吸引力大減。但輕軌有的好處是,不怕塞車。
檢視輕軌由去年2月正式收費起至今年1月,每載客人次在1100人次/日至2200人次/日的水平,該期間總人次僅破2萬人次的關口,去年試運期間,單是1月,載客量已經有16000人次。輕軌公司網站在每月載客量統計表下方註明:「因應疫情,自去年2月3日起,輕軌縮減服務班次;此外,去年2月部分飛機航班取消,同年自2月4日起往來港澳的船運航班暫停,而娛樂場亦自2月5日起暫停營業15天」;另一方面,去年全年訪澳旅客大減,相信都對輕軌載客量大減有關。疫情前,有意見建議,將輕軌定位為觀光性質,吸引旅客乘搭,可惜疫情影響旅遊業,想為輕軌轉型卻遇上不適當時機。社會亦一直存在兩派聲音,究竟應該繼續堅持擴展下去,還是看見目前成效、投入資源與回報存嚴重落差,及早痛定思痛,斬纜、擱置其餘支線,政府的取態,給了社會一個答案,就是繼續走下去,其中,輕軌橫琴線主體建築已上馬,作出了土建判標,並預計未來4年內可以試運橫琴線;北線、東線政府去年也拋出了時間表和工作計劃。北線和東線覆蓋了澳門大半民生區,撇開未來施工的交通黑暗期、大塞車,未來投入使用後,可以方便市民出行。市民選擇交通工具的主要考慮,最重要是方便、省時,還有經濟因素和良好的乘車體驗,以此原則套入目前輕軌氹仔線,除了票價,其他方面都具有一定優勢,如何進一步吸引居民選用輕軌,相信要再下功夫。初步可以考慮經濟誘因,例如試行提供巴士轉乘,以及提高便利性,調整巴士站與輕軌站的距離,接近對接點,吸引市民轉乘,漸漸建立使用習慣,提高輕軌效益、起分流巴士乘客的作用。
方 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