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群三成單位為外僱宿舍

2021-05-08

【本報訊】「祐漢七棟樓群」調研報告已完成公開,並上載都更公司網站(https://www.mur.com.mo)。其去年中做入戶調查發現,樓群內以租戶為主,當中有近八百外僱宿舍,佔總數的三成,大多是七人以上居住。

調研涉及康泰樓、吉祥樓、順利樓、興隆樓、牡丹樓、萬壽樓及勝意樓七個樓群,共二千五百五十六個住宅單位及商舖。調研團隊去年六至八月期間以入戶問卷和現況調查法兩種研究,完成一千八百八十六份問卷,佔數據的七成三。

自用兩成八 租用四成半

調查顯示樓群內的住戶以租客為主,在一千八百名受訪者中,七百三十一名為自住及自用,包括自住業主(六百四十七名)、自用商戶業主或代表(八十四名),佔總業權登記約兩成八,當中逾五成受訪業主或代表為六十歲以上人士;租戶(包括本地人及外僱)佔約四成半;拒答、中途拒答、無人應門和空置等,共佔兩成六。

團隊以調查數據推算,七棟樓群內約有一萬二千多名居民,扣除本澳平均空置率約百分之七下,估計每個居住單位平均有五點三人,遠高於澳門戶均約三名居民的平均水平。

外僱宿舍多七人以上

調查也發現,樓群內約三成(佔受訪數約四成二)、八百○三個單位為外僱宿舍/居所,逾八成為內地外僱,其次為越南的。當中大部份單位的居住人口為七人以上。這顯示祐漢人口密度較高,與大量外僱聚居有關。不過團隊補充,由於調查為疫情期間,故現情況或已不同。

不少單位有業權問題

另還發現不少單位有業權問題。當中在調查受訪時有百分之三點四的自住業主及百分之三點六的自用商戶業主認其有業權問題。不過都更公司在接洽到的業主裡,則已發現當中約百分之五個案有業權問題。

調研團隊在報告中提出七項建議,包括長時間跟進社區狀況;需要更明確的政策、法律來推動重建;為業主提供法律支援;提供多種補償方式以貼近居民需要;掌握單位用途現況去考慮補償方案;持續監測樓宇結構;樓群重建順序的建議。

團隊倡鄰區置換優於重建回遷

在補償方面,團隊認為,對於追求穩定、安樂的居民而言,重建-暫住-回遷(重建回遷)的模式未必是最吸引,建議政府多考慮以置換房處理住宅補償問題,尤鄰區置換,其成本更低。減少重建回遷長遠亦有利減少該區過高的人口密度,土地用途彈性也更大。

長者公寓少人要?

對於僅百分之三點二自住業主提長者公寓作補償,團隊稱,在逾半為六十歲以上為自住業主群體裡,數字顯然過低,當中或涉及居民不知、不清楚相關政策,或持觀望態度,建議政府針對加強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