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港北泵房有能力解決區內排水

2021-06-09

麥儉明

【本報訊】六月一日當日,本澳遇上七十年來最高降雨量及一小時內降雨量的一日,內港北雨水泵房未能解決內港一帶水浸問題,市政署管理委員會委麥儉明昨表示,設計上內港北雨水泵房當日是有能力解決區內的排水,但當日除了要處理原設計的排水,還要處理其他區,包括司打口一帶,超出原設計範圍。他稱,將會調整設定,最理想是將三台泵盡早啟動,又指正設計在筷子基興建新雨水泵房,將永樂戲院一帶部分雨水分流到筷子基,泵出筷子基北灣。

當日超出承擔範圍‧亦未全開四台水泵

六月一日全城大水浸,即使剛投入運作的內港北雨水泵房未能解決內港水浸問題,事後市政署解釋,內港北雨水泵房處於試運階段,需要作出調較。對於內港北雨水泵房目前的運作效能,麥儉明昨表示,泵房有四台泵,其中一台為後備泵,六月一日大雨當日,由於涵箱水位未達到啟動第三個泵,當日只有兩個泵運作,並續指,泵房能力與水浸關係不能簡單對應,還受降雨量大小、降雨密度和集中時間等影響,在建泵房時,主要考慮收康公廟、十月初五街、新馬路一帶水區域,沒有計算沙梨頭、司打口一帶。在六月一日當日,該泵房除了要排走自身設計區域內雨水,還要面對沙梨頭及司打口同時水浸,水不能在渠網流入泵房,以致雨水量大大超出預計,不在設計排洪計算之內的情況。

他稱,該區商戶和居民認同,泵房有一定成效。市政署認為可以盡量調升雨水泵房排洪能力,有助自己區域雨水排洪,也可以幫助其他區域周邊雨水排洪,但還要考慮很多因素,例如沙梨頭及上流多個截點雨水能否及時排到泵房,若雨水不能及時排到涵箱渠,單單泵房不能代替其他因素。他坦言泵房未去到最佳狀態,目前,市政署會調整泵運作,技術人員慢慢分析。

他又指,新橋區排澇主要靠林茂雨水泵房,林茂雨水泵房已經使用了十多年,設計容量有限,遇上如大暴雨時低窪地區,例如永樂戲院、光復街一帶會有水浸,故市政署正研究在筷子基一帶建造一個新的雨水泵房,將該區一部分雨水分流到筷子基,泵出筷子基北灣,但未有時間表。

另一方面,市政署正整理全澳水浸黑點報名,麥儉明昨表示,近十年與二十年前相比,全澳水浸黑點數目有所減少,報告將會短期內完成,內容包括查出六一暴雨日水浸原因、短中長期解決方案等。並呼籲,低窪地區對水浸問題要居安思危。

麥儉明又提到,市政署正在尋找合適地方興建更多兒童遊樂區;其中,林茂臨時兒童休憩區其中兩幅土地即將開工,預料年尾落成;祐漢公園有兩塊兒童遊樂區會重新更新設施;部份舊區由於土地制約,將在原基礎上擴容、添新設施滿足兒童遊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