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空氣質素持續改善

2021-06-11

【正視聽】 粵港澳三地昨(10日)發佈粵港澳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測網絡2020年空氣質素報告,報告反映珠江三角洲(珠三角)近年的空氣質素持續改善。而澳門環境保護局日前亦公佈了2020年最新一份《澳門環境狀況報告》,指去年整體空氣質量因疫情轉好。

整體來說,粵港澳推行的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措施已逐步改善珠三角區域的整體空氣質素。監測網絡於2005年11月啟動。與2006年相比,2020年錄得的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和二氧化氮的濃度年均值分別下降86%、49%和43%。雖然一氧化碳和細顆粒物兩個監測因子在2014年9月才加入網絡體系,但兩者於2020年的年均值相比2015年也分別下降了16%和31%。另外,2020年的臭氧濃度年均值較2006年高27%,反映區內的光化學污染尚待改善。

為持續改善區域空氣質素,香港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一直致力減少主要空氣污染源的排放。粵港兩地政府正進行《2020年後區域空氣污染物減排目標和濃度水平研究》,以制訂2025年及2030年的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目標/幅度。此外,粵港澳三地政府將開展為期三年(2021至2024年)的《大灣區光化學臭氧污染及區域和跨區域傳輸特徵研究》,加強瞭解大灣區內臭氧前驅物的來源、臭氧的成因,以及區域和跨區域傳輸的特性。

據悉,監測網絡由位於廣東省、香港和澳門共23個空氣監測站組成,監測六種主要空氣污染物(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和一氧化碳)。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香港環境保護署、澳門環境保護局以及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分別負責三地監測子站的協調、管理和運作,並繼續每年公佈珠三角地區的監測結果及長期污染趨勢分析,和每季度發佈監測數據的統計概要。

日前最新一份《澳門環境狀況報告》指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重大衝擊,在社會經濟活動萎縮情況下,整體空氣質量有所好轉,監測站錄得的噪聲水平下降,環境資源消耗量 (耗水及耗能) 減少,若干環境壓力如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以及城市固體廢物量亦顯著減少,行人道樹木數目有所增加。《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社會和經濟活動被迫放緩。然而,並非一切都是負面的,因為在活動大幅停擺的這段時間,人類活動明顯減少,大自然獲得了喘息,各類污染物的排放量均相應下降,環境質量普遍得到改善。

惟在海域水質方面,《報告》稱去年澳門的沿岸水質總評估指數及非金屬評估指數均較整體海域水質高,反映海域離岸水質較沿岸為佳。在全部監測點中,以內港及筷子基的水質情況最差,兩者的非金屬評估指數、富營養化指數及葉綠素a濃度均為最高。造成近年沿岸水質不良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渠網中合流系統區域的污水截流下水道長期處於滿流狀態,而分流系統區域的雨水渠網因常有生活污水錯駁和非法排污等問題,導致大量污水未能正常地經污水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便直接經雨水排放口溢流至沿岸。

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