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足跡不形於色

2021-12-02

【特稿】不記名「巴士咭」自11月27日起,需要進行實名登記方可享有車資優惠;另一方面,衛生局推出的「健康碼」手機應用程式亦試行,已有5萬多人下載;這兩項工作都是源於上一波本地疫情中,行程追蹤上工作的不足,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反對的原因主要是憂慮私隱的保護問題不足,感到尤如被「跟踪」。大數據年代下,電子足跡和數據尤如一隻「無形之手」,要避免這隻「無形之手」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監控的有形之手」。

由8月到10月一波疫情後,由於追踪同乘巴士人士有一定的困難,社會上有建議提出加快「巴士咭」實名制的必要,出發點是希望在疫情出現時,盡快追蹤及聯繫上密切及次密切接觸者,令疫情有效受控和起到中斷社區傳播的作用;同一時間,「健康碼」手機應用程式在11月大賽車及美食節期間開始試行,至11月下旬有5萬多名用戶已下載,衛生局已經開展不同場所負責人的培訓,以便未來在此應用程式正式推行時落實執行。正面角度看,這兩項措施出發點都是為當疫情一旦再出現時,協助局方追蹤有共同軌跡的人士,快速找到密切及次密切接觸者,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衛生局強調,「健康碼」手機應用程式相關資料及行程紀錄只會紀錄在下載者的手機當中,協助使用者回想起行踪;不過,不少市民反映,憂慮行踪會被泄露,即使沒有做什麼不見得光的事,心理上一定程度上感到有人在無形跟踪及監視自己,又怕一旦疫情來襲時,有共同軌跡人士的個人資料會被披露、曝光。大數據年代下,電子足跡和大數據尤如一隻「無形之手」,市民的憂慮不是無中生有、杞人憂天,可能是由於過去曾經出現不少的電話推銷美容或內地樓盤、電話詐騙,而且個資辦對有關機構的處罰也看似起不到積極的作用,至今仍有市民「中招」,導致市民對於政府在保護個人資料方面失去信心,擔心會在不自覺中成為不法人士的「目標」,招來損失或麻煩。

電子足跡就如一個地圖,可以赤裸裸的將使用者的行踪、消費紀錄和模式、資料曝露出來。 政府必需要建立市民的信心,更加做好市民個人資料的保護,不能曝露於非必要的用途、場合、更甚是不法之徒手上。

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