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抗疫成效獲肯定

本地中醫業界倡加強中醫臨床培訓建設

以「醫」帶動本澳中醫藥產業發展

2022-04-08

中藥、中成藥、食療,普遍受到居民歡迎

應用中藥治療、提升免疫力

本澳註冊中醫生蔣永興

中藥成效日漸受到國際認可,尤其在大中華地區,中藥、中成藥、食療,普遍受到當地居民所使用;近年新冠疫情,國內應用中成藥治療,最近在香港第5波新冠疫情,港府派發的抗疫包當中具有特效中成藥。世界衛生組織最近在其官網上發布,明確肯定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有效性。由此看來,中醫藥對治療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效和重視可見一斑。社會上不同年齡層,對中藥在治療、調理身體、養生等方面的民間認受程度進一步提高。在本澳,特區政府獲中央支持,積極透過國家層面政策推動本澳的中醫藥業發展,足見中醫藥業的地位。

基於內地多個省市和香港疫情反復,澳門方面亦嚴陣以待,並公布一旦疫情爆發下的應對方案,建設俗稱「方艙醫院」的社區治療中心。

澳門嚴陣以待 將設「方艙醫院」

中央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早前3月下旬到達香港,並與香港醫管局會面交流,雙方還分享了以中醫藥應對疫情的策略和經驗,內地中醫專家組在應用中醫藥為新冠病人提供治療方面提供了不少寶貴意見。

參考內地經驗,有效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達致減死亡、減重症和減感染的抗疫目標。專家組還視察了當值中醫師與病人作遙距視像診症的情況,並深入探討香港通過中醫藥為新冠肺炎病人提供治療的實際情況以及病人康復進度。

基於內地多個省市和香港疫情反復,澳門方面亦嚴陣以待,特區政府於日前召開記者會公布,一旦疫情爆發下的應對方案,包括將徵用大型體育場,用以建設俗稱「方艙醫院」的社區治療中心。

據悉,現時本澳可提供的隔離病床有266張。當局稱,當有突發需要時,就會考慮啟動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的社區治療中心,冀建立一個室外「方艙醫院」,屆時可增加1400張病床的隔離設施,強調所有安排都在預備當中。

澳門對中藥成效認受性高

以華人為主要人口的澳門,除了受西方文化影響,也受廣東、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與廣東為鄰,在飲食及生活習慣上,注重養生、食療; 近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國家在治療新冠上,引入應用中藥,在國家捐贈予香港市民在第5波新冠的抗疫中藥中,有「連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及「藿香正氣」,上述3款中成藥均為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所推薦,反映出中藥在抗病毒、治療、舒緩、調整、提升人體免疫力等方面的成效。

在本澳,目前治療新冠以西藥治療為主,隨著內地、香港應用中藥治療、提升免疫力、病症的舒緩、疫後復原等方面,坊間對中藥治新冠的認同度有所提高。本澳註冊中醫生蔣永興指,本澳受嶺南文化影響,湯水、食療、涼茶等方面外,2000年「沙士」後,市民對於中藥保健、養生、中藥治療的需求有增加;近兩年新冠疫情,市民對於中醫服務、中藥產品需求亦有增加,也隨著內地應用中藥治新冠,對中藥抗病毒有新的看法;而且,每次(每波)疫情後,都再推高有關需求,中藥成效,認受性不斷被提高。他又指,除了華人外,部分外籍人士願意接受及嘗試中醫服務、服用中藥等,經受友人介紹下到中醫求診,以他所接觸的病人為例,有5%至10%的客人是外籍人士,在接受中醫服務後,受藥的效果也十分良好。

中藥、中醫、中成藥等,在澳門社會普遍得到認同和應用;近期,香港在第5波新冠疫情中,港府派發的抗疫包中有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中央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抵港,可見中醫、中藥在新冠肺炎治療上,成效獲得中央政府及國家衛健委的認同,內地過去及香港第5波新冠疫情中,連花清瘟膠囊一類的中成藥,疫情下被搶購一空;有患者於網上分享,服用該類中成藥後,有助舒緩新冠症狀,到底中藥治新冠是否有效?

蔣永興:社會對中藥中西藥存誤區

「中藥的成效和劑量,需要按每名病人的體質、身體狀況,病因作出調配,同一種中藥,即使用於同一病症的病人身上,病因不同、劑量不同,都會有不同的治療效果。」有接近20年臨床經驗的蔣醫生說。

他續指,連花清瘟膠囊、藿香正氣、銀翹解毒片等,為市民所認識,但對於用藥的認識、階段性服藥等的了解並不多。他舉例,連花清瘟膠囊在新冠剛發病時期是不適宜服用,在發病時有發燒時服用會較合適,而且,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服用;他建議,服用該類中成藥時,先諮詢家庭醫生。

不少市民有自行服用中成藥,家中備有一定份量、部份品種的中成藥「看門口」,或道聽途說,某某中成藥「見洗」自行對號入座,有不適時自行服用;另一方面,市民經常對於中、西藥之間的服用存在迷思、誤區;蔣永興以上述的例子帶出,市民對於中藥的認識不普及,政府也欠缺中藥的推廣,他建議,政府加強市民對中藥的認識及推廣教育,相信有助進一步提高市民對於中藥的認受性,也有助中醫、中醫藥未來的發展,吸引年青人加入,推動本地中醫水平提高、中醫藥的發展,有利產業多元化;他叮囑:市民在自行服用前,應該先諮詢家庭醫生是否適宜服用。

本地中醫發展有局限

在本澳,科技大學及澳門大學都有中醫藥學科專業,每年有一定數目的學生在本澳或內地、其他地區修讀中醫藥相關範疇的專業,實際上,本澳中醫的發展目前郤是處於青黃不接、新人難以入行的膠著局面,年青入行人數不利行業的長遠發展;身兼衛生局醫療專業委員會委員、澳門醫藥學會副理事長的蔣永興指,每年中醫專業畢業的20/30名畢業生中,只有1/3能夠進入相應行業,主因是提供就業職位的醫療機構職位空缺少。

政府的政策,近年即使大力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利用粵澳產業園區或本澳在大灣區、中葡平台中的角色,吸引國內知名藥業落戶澳門,藥企落戶澳進行產品研發、生產後,對於本澳的中醫行業發展,收效甚微,只是引入了著名藥廠,本地業界的參與、水平未能從中獲得帶動而提升;政府的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政策,實際上未能發揮到推動本地中醫、中醫藥業界的發展。行內的狀況,從業者只能各自忙著應診,蔣永興認為,長遠下去,除了會令本地的中醫水平停滯,更可能會令到本地的中醫水平倒退。

倡設立中醫培訓中心

蔣永興於去年(2021),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選定為「青年岐黃學者」,該獎項也被譽為青年版的「國家名老中醫」,在業界堪稱最高榮譽,表彰他在中醫藥的臨床工作上的卓越表現。獲獎後,他成立自己的「青年岐黃工作室」,堅持學習和研究,亦開設了「青苗綜合診療中心」,為年青的中醫提供入職機會,透過帶教,讓年青中醫「上手」,培育本地的年青一代中醫;他指,約半年時間,可以看到年青的中醫已經大有進步,為中醫的「成長」出一分力。

僅透過業界的培訓和努力,難以令到整個行業的水平有提升。所謂中醫藥產業,蔣永興認為,應該以「醫」先行,他提出,為了本地中醫業界的持續發展和培育年青中醫,本澳有需要建立一所「醫教研中心」,一個傳承的基地,向年青的中醫提供帶教、臨床經驗,有利他們真正投入執業市場;也可以透過該中心,爲現職中醫提供培訓,提升本地的中醫水平。而該中心的發展方向應該因勢,因時,因地而精準定位在「運動康復醫學範疇」,藉著2025年在澳門、香港和廣東舉行的「全運會」,本澳應把握本次重要機遇,發展「醫療+旅遊+體育」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