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干擾傳統新聞業發展

2022-09-16

蘇鑰機與四地媒體探討假新聞情況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教授蘇鑰機指出,近年假新聞資訊成為大家關心的議題,它誤導公眾,甚至影響選舉結果,在不同國家都見蹤影。假新聞干擾傳統新聞業發揮的功能,破壞傳媒機構的公信力,新聞界正在設法應付。

假新聞是以新聞形式出現的虚假或有誤導性的資訊,它可能對人造成傷害,或帶有牟利動機。假新聞並非新近發生的現象,這個名詞在百多年前已經出現,但近年因為社交媒體流行,特別是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後,特朗普上場並經常掛在口邊,令它更受注目。它繁殖於所謂「後真相」的政治年代,社會出現嚴重分化,有些人以感情和信念代替理性思考。

值得關注的是假新聞和新聞機構的關係。希望檢視哪些機構曾遇上問題,它們做了什麼,從而更多了解傳媒的社會責任。

蘇鑰機:報道假新聞 美國最多

蘇鑰機介紹稱,總共有41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全球不同地方,主要是北美洲、西歐和東南亞等地。當中以美國的報道數量最多,其次是中國大陸。這並非表示這兩個地方的假新聞特別多,只是它們是「新聞大國」,香港的報刊都會報道其消息。美國因為有特朗普和總統選舉,一些主要媒體和大型科技公司如Facebook和Google 的總部設於美國,所以相關的新聞數量很多。

對新聞工作者而言,大家除了要提高警覺,還應增強自身的新聞查核技巧,遇到重大新聞要有多於一個消息來源,報道時要提供新聞出處,提高透明度以減少出錯機會,同時可保障自己和任職的機構。

假新聞好比病毒,對付它要靠疫苗和藥物。應用於新聞界的疫苗就是傳媒資訊素養,而藥物可能就是事實查核和法例。打擊假新聞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經歷了過去數年的假新聞現象,大家都應有較多認識,希望將來可以把它的禍害減至最低。

蘇雯:自媒體虛假新聞氾濫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蘇雯表示,在當下的新聞傳播中,虛假新聞資訊時時處處可見,既有精心策劃、明知虚假而故意傳播的虛假資訊,也有並非故意生產或傳播的,但與事實真相不相符的錯誤資訊。這兩種資訊都產生了實際效果上的「非真實」。專業新聞媒體有意造假不多,但未能盡到「把關」職責而導致虛假新聞傳播的失誤亟待反思。

當前自媒體虛假新聞氾濫、平台輿論環境撕裂與資訊失序的情形讓我們看到,比以往更具難度的去偽存真工作,很難以非專業化的方式實現,而要由具備新聞專業技能、身擔服務社會公益責任的專業新聞媒體來主導。另一方面,專業新聞媒體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公信力和影響力,進而引導輿論和推進社會發展,也只有通過揭示事實真相,以事實說話,才能達成目標。

在媒體內部創新理念與機制,提升採編人員業務能力1.樹立「高品質」採編理念。在速度與品質之間保持平衡、且適當向品質一側傾斜,不應以博人眼球的心態製作新媒體產品。高品質也意味著在傳播過程中內容品質不受損,專業媒體需要在生產階段就考慮到傳播平台介面、使用者終端設備的普遍特點,以保證接收端的資訊完整。 2.建立「高標準」審機制。新媒體端的所有新聞內容必須「先審後發」,未經審校不得發出,在新媒體端以扎實且靈活的方式推進「三審三校」制度。並且事前防範注重生產過程留痕事後更正注意多管道及時發佈。如果出現虛假資訊,要在使用者關注度高的新媒體端及時發佈更正資訊,直指問題所在並給出正確資訊。

孫志華:自媒體沒專業把關

聯合報系統管理處營運長兼聯合線上執行長孫志華指出,以往訊息發布主要是媒體的功能,當假新聞層出不窮時,很自然將矛頭指向媒體,但全球已進入Web 2.0 甚或3.0時代,內容不再是全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產生,而是網民共同參與、平等共創,任何人都具有媒體的身份,都可以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觀點。

訊息百花齊放是這個時代的特色,但也因為每個人都是自媒體,少了原本的專業把關,錯誤或虚假自不可免,這也是假新聞泛濫的根源。媒體以往只跟同業競爭,但如今與各行各業都是對手,生存環境劣化更甚以往,若要導正假新聞亂象,勢必放到大環境框架中檢視,否則即使讓所有媒體都走回正途,假新聞仍會由自媒體或不特定的第三方出現。

政府或有影響力個人,對於權力的節制 假新聞造成的亂象,確實讓媒體工作者的尊嚴及熱情受到打擊,以往稱為第四權、無冕之王,而因為媒體環境快速惡化,如今已成為「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前述商模崩壞當然是主要因素,另外就是有錢或權者的濫用資源,也是造成亂象的原因之一。

假新聞問題,在現今社會確實愈益嚴重,本文只是從媒體實務角度,另外開出商業模式及法律規範兩個層面,試圖為解決假新聞找出更多解方,當然,媒體本身更應堅守立場,事實上,優質媒體即便在最混亂的年代,反而更能彰顯存在價值,至於製造假新聞或譁眾取寵博取眼球的 媒體,從過去例子可以看出,在一陣浪潮過去,終究無法長久經營,這也是媒體業老闆及從業 人員應引以為鑑。

王迪:大量資訊傳播謠言混雜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副教授王迪以研究採用實驗嵌入式的問卷调查(experiment embedded survey)的研究方法,樣本採用方便抽樣的方法收集。最終剔除無效樣本,對327位元45歲以上的中老年樣本進行分析,因為伴隨社交媒體的發展,微信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訊工具,截止2017年,微信平台為中國8.89億月活躍使用者提供了資訊傳播的管道(企鵝智庫,2017)•網路傳播平台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資訊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在大量的資訊傳播下,謠言也混雜其中,《新媒體藍皮書》(2017)指出中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謠言欺騙並且更容易傳播謠言。中老年人雖然不是微信用戶中佔最大比例的,但卻是轉發微信謠言的主力軍。

因此,假設批判性思維、孤獨感、以及焦慮感分別與中老年人轉發微信謠言有相關關係:批判性思維愈弱的中年人愈容易轉發微信謠言;孤獨感愈強的中老年人愈容易轉發微信謠言;焦慮感愈強的人愈容易轉發微信謠言。

隨著資訊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為了拉近與年輕一代人的距離,開始用微信的交流方式。但是當前中國的中老年人的教育背景普遍不高,批判性思維的教育更是少之又少。與此同時,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形成,越來越多的老年群體過上了獨居生活,中老年人内心的孤獨感成為一大社會問題。中老年人有可能通過轉發微信信息(其中不乏謠言)來減少自身孤獨或和無虛感。此外,中老年人在更年期很容易產生焦慮感,而焦慮會影響人們生活的品質和對事物的判斷力,同時也可能導致中老年人更願意轉發與其焦慮相關的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