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防』轉『治』,中國多措並舉加大新冠重點人群保護力度

2023-01-06

【中新社北京1月5日電】(記者李純)日前,中國官方發布通知,部署對新冠重點人群的動態服務和“關口前移”工作。這份通知提到,“預防和減少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發生,確保疫情防控‘迎峰轉段’平穩有序”。

“新十條”優化措施發布後,中國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到醫療救治,老年人、兒童、有基礎病者、孕產婦等重點人群尤受關注。保護新冠重點人群,為其提供健康服務和醫療救治,關乎中國疫情防控的平穩過渡。

如何加大對新冠重點人群的保護力度?一方面在於健康管理。中國疫情防控聚焦“保健康、防重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職能也隨之轉變,聚焦分類分級的健康服務和醫療救治。

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中國將新冠重點人群分為三類,即重點人群(高風險)、次重點人群(中風險)、一般人群(低風險),分別以紅、黃、綠色進行標記。顔色不同,醫療服務亦有區分。

例如,對於黃色標記的感染者,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每三天隨訪一次,可根據需要加密隨訪頻次,至居家治療觀察結束。對於紅色標記的感染者和有緊急醫療需求的人群,社區(村)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協助其轉診,有緊急醫療需求的也可通過急診就診。

可以看到,中國各地正據此行動,加大對新冠重點人群的保護力度。

例如,自1月2日起,貴州省為全省133萬重點和次重點人群免費發放防疫健康包;天津市要求加快擴大農村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覆蓋面;湖南省近期組建166支應急處置支援隊伍和105支應急處置專業隊伍,織密“一老一小”防疫安全網。

值得一提的是,疫苗接種也在同步推進。中國已開放第二劑次加強免疫接種,首先便是在感染高風險人群、60歲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較嚴重基礎性疾病人群、免疫力低下人群等群體中展開,為新冠重點人群再披一層“護甲”。

加大保護力度,另一方面在於醫療救治持續發力。

據統計,中國現有二級以上醫院發熱門診超過1.6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設的發熱門診和發熱診室超過4.1萬個。各級醫療機構發熱門診“應開盡開、應設盡設”,同時簡化就診流程,增加藥品配備,提高醫療服務效率。這也為新冠重點人群尋醫問藥增添了便利。

中國官方也要求,對於高齡合併基礎性疾病等重症風險較高的感染者,一旦發現感染,要及時轉診至有診療能力的上級醫院。

“這樣的老年人我們要求馬上轉診,直接到三級醫院就診,因為這個時候祗有到三級醫院才有可能把重症給降下來。”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司司長焦雅輝如是指出。

之所以被劃為“重點”,一個主要原因便是老年人、有基礎病人群等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重症乃至死亡的風險較高。重症患者救治也成為當前中國疫情防控的一項重要內容,各地積極改造定點醫院、亞定點醫院,增加二級、三級醫療機構的重症儲備,擴容重症醫療資源。

同時擴容的還有急診接診能力。在“所有醫療機構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對患者進行拒診”的基礎上,國家衛健委要求,對急診留觀的重症患者實現24小時清零收治,把急診資源更快速地循環周轉起來,收治更多重症患者,最大程度實現重症患者的應收盡收、應治盡治。

幾天后,中國將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值得注意的是,實行“乙類乙管”本身就是在加強對新冠重點人群的保護。

在此前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常繼樂表示,調整為“乙類乙管”後,中國疫情防控的工作目標確立為“保健康、防重症”,工作重心由防範全人群感染轉移到保護重點人群、降低重症和死亡,目的還是為了最大程度保護民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由“防”轉“治”,中國防疫政策的調整有助於匯聚更多資源,用於需要保護和救治的重點人群。提供健康服務、推動疫苗接種、擴容醫療資源、強化重症救治,中國正多措並舉做好新冠重點人群的防護與救治,加大力度保護這些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