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懷念基辛格?

2023-12-02

【特稿】當地時間11月29日,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歲。消息傳開後,互聯網上呈現出深深的緬懷之情。

一位美國老人去世,為何國際社會、大洋彼岸如此在意?因為他與中國的交集與交情。為中美建交開啟大門,一生到訪中國100餘次,其咨詢公司官網悼文11次提到China,是普通中國人熟知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亦被外界視為“最瞭解中國的美國人”。

百歲人生,生命的長度足以令世人嘆服;百歲人生所見證的國際風雲、展現的遠見卓識,更鑄就其生命的厚度。人們懷念他,嘆服於他的戰略眼光:為世界和平進步、人類未來做高遠籌劃。

他一生致力於為國家、為中美、為世界探尋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和平偏好與秩序偏好深刻在他骨子裡。正如他自己所評價,我終生都在從一個美國人的視角反思如何締造和平。

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緩和東西方對抗關係;順應國際大勢和美國國內民眾需要,完成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獲諾貝爾和平獎;在中美對抗激烈的時刻,警示美國和中國在“防止災難性的衝突”方面有著“最低限度的共同義務”,“新冷戰”萬不可取……這些,何嘗不是一位戰略家、外交家看透世事風雲、認清國際現實之後保持的一份清醒。

近些年,歷經百年風雲的基辛格還十分關注人工智能領域的問題,擔憂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將對人類生存、國際關係產生顛覆性影響。這些超前的、上昇到哲學高度的思考,折射這位世紀老人思維方式的前瞻性,以及聚焦人類整體利益的大格局。

人們懷念他,感念於他的政治勇氣:致力於當好中美關係的擺渡人。

基辛格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莫過於上世紀70年代突破對華認知偏見、以特使身份秘密訪華,最終促成尼克松總統訪華,為中美關係正常化作出歷史性貢獻。卸任美國國務卿之後,基辛格發揮其在主流社會的影響力,繼續為中美關係向前發展鼓與呼。

尤其在中美關係陷入低谷的這些年,基辛格從歷史過往中汲取力量,始終堅信“正如我50年前所相信的那樣,我們能找到克服困難的出路”,並結合中美現實需要、世界大格局框架給出超越偏見、加強理解、增進互信、管控分歧等忠告,再籲中美求同存異的價值。

時至今日,“舊金山願景”擘畫中美關係未來,這位“一生中一半時間都在為美中關係工作”的老人卻辭別人世,為大國間交往留下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人們懷念他,受益於他的外交智慧:以理解為內核的“中國觀”影響西方。沒人會質疑,他是一位“中國通”。基辛格曾說,中國是我交往最久、最為深入的國家,“中國是我生命一部分”。

上百次的“中國行”,被視為研究國際關係特別是中美關係必讀書的中國問題專著《論中國》,言辭間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欣賞,都是不同截面的詮釋。他欽佩中國人民“堅忍不拔、含蓄縝密、家庭意識和他們展現的中華文化”,還以國際象棋和中國圍棋作比,來解釋美中戰略思維的差異。

在戰略研究、歷史分析和感性接觸的基礎上,基辛格形成了對中國與中國外交的獨特看法和判斷。他的這套“中國觀”,以“理解中國”為內核,流露著對中國核心利益的理解,對中國外交風格的理解,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理解,為西方社會認知中國提供了一種更包容更客觀的視角。

中國人重情講義,不會忘記老朋友、好朋友。世間已無基辛格,而世界需要更多“基辛格”。(CNS聶芝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