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野合作」回歸「藍綠對決」? 台灣大選關鍵詞還在變

2023-12-25

【香港中通社12月24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鄭竣凱)“九合一”選舉的餘波還未平息,台灣4年一度的大選又將來臨。去年選舉中“下架民進黨”蔚然成風,今年的“在野合作”卻最終功虧一簣,隨著年底選情不斷加溫,不少分析認為,明年大選恐將重新回歸“藍綠對決”。

創下史上最慘烈地方縣市選舉敗績,民進黨執政版圖在2022年底後退至北港溪以南,中國國民黨拿下14個縣市執政權,台灣民眾黨也在新竹站穩腳跟。這場選舉被視為“非綠”的勝利,不僅為未來的在野陣營合作埋下伏筆,也使得藍綠白三黨鼎立的格局顯出雛形。

進入2023年,“九合一”選後效應繼續發酵,民進黨當局“內閣”團隊被迫換血,咄咄逼人的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在批評聲中下台,新院長由被認為是“乖乖牌”的陳建仁接任。儘管當局施政團隊人手悉數調換,黑金、電信詐騙、缺蛋等爭議危機接連浮現,民進黨聲勢也跌入低谷。

對民進黨的厭惡成為“主流民意”,國民黨、民眾黨乃至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都對2024年大選促成政黨輪替充滿期待,各黨派提名參選人也早早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民進黨、民眾黨早有定論,只有國民黨內意見不一,暗流湧動。

5月中旬,民進黨、國民黨及民眾黨相繼公佈參選人,賴清德、侯友宜與柯文哲分別代表各自政黨參選。隨著民進黨穩住基本盤,賴清德的支持度躍居第一,柯文哲、侯友宜則分列第二、第三位。多家民調機構數據此刻都在傳達同一信息,藍白無法獨立在大選中戰勝綠營,若促成合作則有一戰之力。

“在野合作”、“非綠團結”受到輿論熱議,檯面上“非綠”各方都期待合作,背地裡藍、白、郭又都想佔據主導,“合作、團結”成了難以推動的口號。

隨郭台銘按捺不住宣佈獨立參選,捲走不少泛藍支持者,一直在醞釀的“藍白合”仿佛被打下催化劑。國民黨與民眾黨都從郭台銘參選感受到在野分裂的敗選危機,雙方之間的互動愈發頻發,並在參選登記的前一個月正式展開會談。

國民黨與民眾黨的合作,成為最受矚目的議題,雙方動態佔據各家台媒每日頭版。坐上談判桌,藍、白間的核心矛盾依舊“大選主導權”,並為此不斷擦出火藥味。大選登記日不斷臨近,前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出面打破僵局,以見證人身份促使藍白簽下大選合作共識。

合作成型帶給非綠民眾的驚喜未散,雙方合作就傳出破裂,藍、白兩黨都不希望己方參選人擔任副手,白紙黑字的共識轉瞬間煙消雲散,最後在台北君悅酒店的一場鬧劇中,本具有歷史意義的“藍白合”化為泡影。

大選登記結束後,早早確定人選的民進黨“賴蕭配”正以逸待勞,國民黨推出“侯趙配”令藍軍為之一振,民眾黨也拿出“柯吳配”決心一戰。隨著各方開展大規模造勢,多家民調顯示,三足鼎立的格局似乎並未出現,藍綠支持度緊咬,白軍則被甩在後邊。

2024年大選眼看將再度回歸“藍綠對決”,首場候選人政見會上侯友宜、賴清德激烈交鋒,有些邊緣化的柯文哲自顧闡述政見。值得關注的是,3位候選人無一不將關乎年輕人生計的政見放在關鍵位置,顯然藍綠白三黨都明白,顏色屬性較淺的年輕人是選戰的“兵家必爭之地”。

台灣年輕人究竟如何看待大選?香港台灣商會副會長黃展建向香港中通社記者表示,相較於特定政黨的利益、追求私利的政客,台灣年輕人更看重的是台灣的長遠福祉,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換言之,年輕人更加關注的是候選人提出的政見,而非他們代表的是藍是綠還是白。

逾7年執政,民進黨內政外務失分無數,從缺水缺電到缺蛋缺藥,經濟增長率屢創新低,年輕人前有“底薪”堵截,後有“電詐”圍追。“年輕人希望有發展的機會”,黃展建指出,台海形勢緊張之下,台灣年輕人失去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的機會,明年1月的大選是轉變的機會。

“台灣民眾需要的是為台灣做實事的領導人”,黃展建強調,大家都想平平安安賺錢生活,因此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2024年大選的關鍵不是哪種顏色將插旗全台,而是選出一位真正為台灣民眾考慮的人選,這位人選,必須要承擔全台2300萬人對未來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