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3846號
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
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空間
2024-12-03
【特稿】文化局自12月4日起就新一批共 12個清單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展開為期 30日的公開諮詢,當中包括建議將土地信俗、舞龍、舞獅、葡萄牙土風舞、春節、端午節、龍舟競賽、太極拳、葡撻製作技藝、杏仁餅製作技藝、嫁喜禮餅製作技藝及竹昇麵製作技藝列入非遺名錄清單。除了列入非遺名錄清單的,同時應該研究如何讓有關項目可以更好地透過發展,傳承下去,注入持續的生命力。
文化局於2019年10月將12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粵劇、南音說唱、道教科儀音樂、土生土語話劇、媽祖信俗、哪吒信俗、魚行醉龍節、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涼茶配製、 木雕-神像雕刻、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另2020年6月更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新增55個項目列入上述清單,現時,列入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項目共有70個,包括製作工藝、本地信俗/宗教活動/節慶、音樂等。新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諮詢期將至2025年 1月 2日,建議新增12項清單項,進一步豐富及保護好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是一個文化的載體,透過其所屬的領域,例如味道、音樂、工藝、舞蹈、宗教儀式、節慶活動,讓其他人感從中感受到當中的文化、歷史。談到保育,其中一種方法是令之有生命力,讓之薪火相傳、傳承下去。回顧現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部份有透過公開的活動或其商業活動(如木雕-神像雕刻、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等)讓旅客、居民感受和了解到當中的文化,當中不乏有關團體持之以恆,透過多年的行內、向外(向公眾)展示,達至將有關文化和精神傳承下去的目的。不論是現有或未來加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又或在民間流行又未被列入相關名單的文化、活動、宗教儀式、個別行業文化/工藝在時代發展和新文化衝擊下,都面臨著式微,所以,民間團體和文化局應該共同研究,如何令有關項目具有細水長流的生命力,得到傳承。筆者認為,部份的項目可以結合旅遊、商業元素,透過向旅客和居民加強推廣,進一步開拓市場,透過擴大經濟效益和市場,藉適當的商業化和經濟誘因,吸引新人、年青傳承人加入,但前提是要保質、保量,在商業化、市場化下,保留原有的文化和質量,創造更廣闊、更有活力的未來。
日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