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一攬子貨幣政策新措施 降準降息促科創

2025-05-08

【香港中通社5月7日電】:7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發布一攬子10項貨幣政策新措施,支持穩市場穩預期。這些措施中有“降”有“增”,體現宏觀調控力度,並直接惠及民生。其中支持科技創新等領域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也反映了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

新措施中的“降”一方面是降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預計將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完善存款準備金制度,階段性將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的存款準備金率從目前的5%調降為0%。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接受香港中通社採訪時表示,一方面,降準直接擴大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銀行可用於放貸的資金增多,從而能滿足更多企業的融資需求,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降準使得銀行不需要再將過多的資金繳存作為準備金,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銀行更有動力以較低的利率向企業和個人提供貸款。

“降”的另一方面是降息。下調政策利率0.1個百分點,即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從目前的1.5%調降至1.4%,預計將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同步下行約0.1%。同時,下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率0.25個百分點。各類專項結構性工具利率、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都從目前的1.75%降至1.5%。抵押補充貸款(PSL)利率從目前的2.25%降至2%。另外,降低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五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其他期限利率同步調整。

就降低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新措施,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當天表示,這預計每年將節省居民公積金貸款利息超過200億元,有利於支持居民家庭的剛性住房需求,也有助於房地產市場止跌企穩。

余凌曲告訴中通社,此番降息對民生有諸多益處,最直接的政策效果是居民房貸利息支出減少,有更多可支配資金用於其他消費,有利於提振中國消費市場。伴隨著消費回穩,企業也更有意願擴大生產和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新措施中的“增”則聚焦科創、養老、支農等層面,以貨幣手段予以支持。其中支持科創力度頗大,包括增加3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由目前的5000億元增加至8000億元。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中國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貸款資金,可購買科技創新債券,並與地方政府、市場化增信機構等合作,通過共同擔保等多樣化的增信措施,分擔債券的部分違約損失風險,為科技創新企業和股權投資機構發行低成本、長期限的科創債券融資提供支持。

此外,措施中還包括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服務消費與養老的信貸支持。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3000億元,與調降再貸款利率的政策形成協同效應,支持銀行擴大對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的貸款投放。以及優化兩項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將5000億元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3000億元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這兩個工具的額度合併使用,總額度8000億元。

余凌曲就此表示,貨幣政策不僅是總量性政策,也是結構性政策。圍繞科創、消費、養老、民營經濟等領域創設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可以把資金精準直達投放到相關領域,更好發揮政策的支持效果,也反映出了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

他特別指出,結構性貨幣政策引導金融資源向科創領域傾斜,可以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使資金更加精準地流向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促進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動金融市場的結構優化和功能完善,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