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的獲得不是必然的

解放思想的步伐還需要再大一點

2019-03-01

澳門社會發展研究座談會合照

【特訊】澳門社會發展研究會日前舉行有關如何提升澳門居民綜合生活素質及增加獲得感、幸福感的座談會,理事長陳炳強、監事長岑一峰、常務副理事長陳秉松、副理事長林清風、副監事長許龍通及理監事十多人出席。

陳炳強表示,不斷提升綜合生活素質和增加獲得感、幸福感,是特區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廣大居民的期望。當前澳門的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特別是衣食住行等生活環節與廣大居民期望、需求存在差異,部分居民感到增加的不是獲得感、幸福感,而是失落感、無奈感,何況澳門的「一國兩制」實踐尚要對台發揮垂範作用呢。因此,各項政策出台前應該充分考慮各持份者的意見和感受,以創新思維和務實態度完善政策。其中旅客分流與居民共享公共資源,以及澳門今後重點追求旅客質量還是數量等,應作出更符合澳門整體利益和增加居民幸福感的研判。

惠民政策勿止步不前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無疑為澳門居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工作、生活上擴闊空間、增進福祉創造了空前重大的利好條件。陳炳強認為,澳門地方小,各項制約因素交織一起,只有依托大灣區的發展才可突破制約,提升居民綜合生活素質。至於內地落實規劃綱要有關澳門居民融入大灣區和提供生活便捷等方面,有必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持續優化政策,加大力度執行綱要的要求。

舉例而言,現時只有符合特定條件才可申辦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的政策,應盡快調整為基本上只要具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的港澳居民均可申領。當年第一批回鄉證發放的時候,亦沒有對港澳居民設置諸多限制,隨著回歸和時代的發展需要,早應該在原先發放回鄉證的政策基礎上,為港澳居民在內地工作、居住提供更便捷的安排。

另外,綱要提到對持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在內地就讀的學生,實行與內地學生相同的交通、旅遊門票等優惠政策。其實內地恢復高考和吸納第一批港澳學生開始,便是完全享有同等待遇,是後來才作出區分處理,現時綱要提出的安排是適切的,但顯示了對港澳的政策並非持續寬鬆優化,而是兜了一個圈。陳炳強稱這些事例反映了內地應認真和系統地總結過往的實踐經驗,在改革開放新征程上加速優化、讓已試行的政策精神輻射更廣闊領域,切實打破思想框框,讓大灣區建設發展和助力澳門居民提升綜合生活素質和幸福感的效果更快、更充分地體現出來。

人云亦云更需要數據驗證

陳秉松表示,澳門私家車自由在大灣區行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按現時的配額分配方式,根本滿足不了現實需要,出行不方便肯定窒礙澳門人在大灣區的生活安排,特區政府應更主動協調,特別是在內地已有房屋的應優先處理。此外,環保是構建宜居城市的重要內涵,但環保的具體措施必須適切、接地氣,鼓吹購物膠袋付費或使用非塑料食具等言論值得商榷。採用珍貴的水資源清洗,難道便符合環保原則嗎?膠袋收費是否已配有縝密的監管和所收費用的合理處理方式?應鼓勵商家提供用循環物料製造的盛物袋,而不是以犧牲消費者合理權益為代價去增添部分所謂環保者的光環。擁抱環保,應該有宏觀、周詳、協調的規劃,不要讓市民產生無奈感。

常務理事吳域邦建議,大灣區宜居地段很多,當局可考慮在距離澳門較近的灣區地帶,與內地政府合作興建更多經濟房屋供應澳門近年不斷膨脹的人口,並營造一個澳門年青人能自願到內地工作就業的氛圍。另外,因澳門公務員數目眾多,為本澳第二大僱主,政府應更全面地推行彈性上班安排,以政策為導向,錯開大部份部門同時早上九時趕上班的安排,緩解交通壓力。同時,政府儘可能為長者在自己熟識的社區安老創造條件,積極增加社區醫療、社工人員應付本澳人口已進入老齡化階段。

政府應集思廣益做好規劃

常務理事馮崢表示,要改善生活素質,除了提升公共房屋供應量外,應該要重視人的生活空間,例如,應推出切實有利於增加公共房屋回收和置換方案、妥善解決公共房屋的供需與分配、適當調控本地租金、提高外地居民購買房屋的成本等。對購買居住單位與長輩較近距離的居民,提供適當補助以避免社區人口老化過於集中。同時,透過政策完善各區的人口比例和長遠的城市發展,創設更有利於社區發展的條件。居民的住房壓力和生活空間得以緩解、改善,獲得感丶幸福感一定有所增加。

與會者認為,澳門社會的不同持份者關注的焦點有所不同,是正常的,但政府必須集思廣益,做好接地氣的頂層設計,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是大勢所勢,是推動澳門不斷前進發展的動力,也是持續提升澳門居民綜合生活素質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