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儀︰精神健康

須兼顧復康者與家屬需要

2018-10-29

周惠儀

【特訊】政府近年以「四級聯防、四環緊扣」服務機制為本澳居民提供精神健康服務,亦連續數年響應世衛精神衛生日舉辦一系列活動。雖然上述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府近期公佈數據,精神科青少年個案卻有上升趨勢,長期從事有關服務的共建好家園協會副理事長周惠儀對此表示關注,並認為精神康復者的家屬在長期壓力下亦需要支援,有關政府應投更多資源,優化服務機制,加強關注復康者家屬的需要。

周惠儀指精神科疾病多有遺傳易感性,即遺傳因素不一定會令個體發病,但會有一定影響。以思覺失調為例子,指一般人的終身發病率為百分之一,但父母其一方患有思覺失調,則下一代的終身發病率會大幅上升至百分之十五,機率大幅增加;又如百分之五十抑鬱症患者都有家族史。因此,她在實務上往往發現其家庭成員,例如康復者的子女都有精神服務支援需要。

但她亦指出現時社會對精神健康的認知仍然不足,加上精神復康者可能有容易退縮、隱蔽的心理,而他們的家屬亦較少主動披露復康者的情況,這往往又令他們獲得的社會資源較少,以及較難發現家庭狀況。周惠儀建議未來須定期檢視現有服務機制,例如透過調研等方法深入了解包括整個復康者家庭的需要,從而做出服務的修正與完整化;通過不同的宣傳活動,提升整個社會對精神與心理健康的認識,減少出現精神健康的隱蔽個案。

此外,在現有機制下,民間社團長期分擔了一部分精神健康工作,但周惠儀反映現時民間機構的資源多捉襟見肘,特別是從事精神復康服務的專業人士,經常有培訓的需求,以進一步增進及更新相關知識技術,但專業培訓開支較高,機構需要邀請外地導師或資助同事參與外地如香港的課程,成本甚高。而事實上,衛生局亦曾指社區精神健康的專項心理服務水平參差。為此,她希望當局能提供機構更多的支援措施,讓專業人員的能力可因應工作與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