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難民在澳——陳永漢攝影展》

2018-10-29

是次展覽將會展出42張70至80年代越南船民在澳門的境況,反映當時越南難民的生存條件,其衛生 、飲食環境、生活狀態和臨時聚居地的情形,以及記載著當時社會流動人口所延伸出的另類景象,同時亦記錄了澳門曾為難民收容區之一的歷史片刻。照片所記錄的情境多為難民的生活時刻和環境,當中包括船民抵達澳門岸口時接受檢查的情況、臨時搭建的居住棚、難民營和衛生間等等。

在1978年至1979年期間,中越衝突爆發,大批越南難民流入澳門以及其他開放為收容地區的國家和城市。在1978年7月27日,應聯合國要求,澳門宣佈為越南難民設立一處臨時收容營。當時,在澳門的三處地方可以見到難民暫留的蹤影,包括青洲區、氹仔警區(現澳門童軍總會)和九澳越南難民營(現為九澳鮑思高青年村)。九澳越南難民營於1978年12月8日正式成立,首先收容了169名由中南半島來澳的難民,難民營的前身曾為葡萄牙兵營及天主教學校學生的夏令營。後來,在九澳難民營成立的第六年,即1984年,澳門政府拒絕成為越南難民的第一收容港,並在其他國家和聯合國的協助下,將滯留的越南難民遣送出境。兩年後,經聯合國評定,澳門九澳難民營獲評為東南亞最佳難民營。九澳越南難民營在1991年7月10日正式關閉,現為向團體提供營地租借及訓練服務的鮑思高青年村。依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數字,作為越南難民收容地區之一的澳門,在1975-79年間,曾錄得收容人數為4333人,在1980-84年間,錄得人數為2777人,而在1984年,在澳門政府拒絕成為第一收容港後,收容人數劇降為17人;1990-95年只剩下1人。

根據《澳門百科全書》資料記載, 在78年越南難民抵澳前,早在1910年12月,已有紀錄記載難民因中日戰爭紛紛來澳,導致當時澳門人口急增至兩倍;第二次在澳門歷史上的難民記錄為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首批從香港來的難民到達澳門。許多歷史時刻以不同方式被碎片化地捕捉下來,是次展覽呈現的照片為陳永漢先生從攝影記者的視點,將越南難民暫居在澳的一刻,轉化為個人的視覺經驗,並以照片的方式保存下來,重現了近代澳門史上難民潮的歷史時刻。

文:策展成員 黃詠瑤

關於攝影者

「自學攝影及沖曬相片一年多後,1980年誤打誤撞下入行當上報館的攝影記者,曾任職報館,政府部門及電視台,沒上過正統的攝影課程,喜歡用相機紀錄澳門的點滴。幾十年間新聞攝影從底片、照片,發展到數碼影像,電視新聞片由16米厘,轉為錄影帶,再發展為數碼錄像,紀錄影像更方便快捷,但內容是否會更加吸引?」

「澳門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城市,有古老建築物,有高樓大廈,有歐洲式建築,葡國式石仔路,有農田菜地,木屋群,漁船,但近年發展迅速,城市面貌變化巨大,總覺得當時拍下的影像太少太少‧‧‧‧‧‧』

1980 大眾報攝影記者

1981 華僑報記者

1982 政府旅遊司攝影師

1983 華僑報記者

1987 澳廣視攝影師

1992 TVB駐澳門攝影記者

1993-2016香港有線電視駐澳門攝影記者

關於澳門1844攝影藝術空間

澳門1844攝影藝術空間(簡稱1844)位於舊城區皇子街17號,鄰近關前街文創商圈,現為澳門唯一一家攝影藝術空間。

1844積極舉辦不同類型的展覽,以及攝影工作坊與課程,從而提高大眾文化素質以及對當代攝影藝術的關注。此外,我們致力與亞洲各地的藝術家和畫廊合作,向觀眾呈現前衛與具啟發性的作品,藉此推動澳門攝影的發展。1844設有藝術微噴的工作空間,並取得德國百年紙廠Hahnemühle的官方認證,為藝術家輸出達到收藏級的高品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