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學家研究發現 古生物袋鼠雙腳行

2014-11-01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一種約於一千三百萬年前出現的巨型袋鼠並非如現今的袋鼠般跳躍前進,而是像人類般靠兩腳直立前行。

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古生物學家賈尼斯(Christine Janis)帶領研究團隊,對一種稱為粗尾袋鼠(Sthnurines)的巨型袋鼠骸骨化石進行生物力學及統計學分析,研究其骨骼的大小與構造。粗尾袋鼠約一千三百萬年前出現在澳洲,直至人類約3萬年前抵達澳洲後,因受大量捕獵或棲息環境改變而逐漸滅絕。其面部與兔子相似,最大型的品種身高達2米,身長達3米,重達240公斤,體型較現存袋鼠大三倍。

現時除了一種稱為麝袋鼠的小型袋鼠外,幾乎所有袋鼠都依靠跳躍或四足爬行前進,不過專家發現,粗尾袋鼠的身體構造與現存的袋鼠有重大差異。粗尾袋鼠骨骼較重較粗,擁有較大的盆骨及膝關節,以及穩定的踝關節,較適合以直立形態兩足步行。牠們的脊骨較短且缺乏柔韌度,不利跳躍,亦令牠們難以像現存的袋鼠般以四足爬行。粗尾袋鼠的前肢亦有較長的手指,讓牠們可在樹叢之間蒐集食物。

專家指出,跳躍恐令體型較大的粗尾袋鼠感到難受,甚至造成韌帶斷裂,不過體型較小的品種或能在需要迅速行動時改為跳躍前進。研究報告刊於美國科學期刊《PLoS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