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密切關注粵基孔肯雅熱疫情

2010-10-05

【特訊】衛生局日前(十月三日)接獲廣東省衛生廳有關東莞出現基孔肯雅熱疫情的通報,衛生局現正和廣東省衛生部部門保持聯繫,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並呼籲巿民注意防範。 基孔肯雅熱(ckikungunya fever) 又稱屈弓病,是一種通過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傳播的病毒性疾病。基孔肯雅熱臨床表現及傳播方式和登革熱類似,通常不致命,但可能對病人造成的痛苦不輕,倘若短期內有大量病人出現的話會影響當地的社會經濟活動。而本澳白紋伊蚊活動十分普遍,出現基孔肯雅熱的風險不低。鑑於基孔肯雅熱在東南亞地區日益流行,衛生局公共衛生化驗所已在2008年派人到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實驗室實習基孔肯雅熱的診斷方法,並留意出現類似症狀而登革熱檢測陰性的病人是否感染基孔肯雅熱病毒。到目前為止,本澳尚未發現基孔肯雅熱個案。 引起基孔肯雅熱的病毒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三年在非洲坦桑尼亞的爆發中首次被分離出來,東南亞多國在一九六零年至一九八二期間曾極為流行, 其後轉趨沉寂。一九九九年起,該疾病又相繼在印尼、印度等東南亞地區大規模流行起來,數以百萬計的人受感染 基孔肯雅熱的症狀包括突起發熱、嚴重頭痛、寒顫、噁心、嘔吐以及嚴重的關節痛,有些病人的關節痛會嚴重影響其活動並持續數周至數月,而登革熱通常不會出現這種持續的關節痛和倦怠。有的病人會出現皮疹,但罕見出血。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最長可達12天,通常為3至7天,有些感染者甚或沒有症狀,目前沒有該病的特效藥或疫苗,治療以對症為主。 由於基孔肯雅熱的傳播方式、預防控制方法和登革熱類似。為預防基孔肯雅熱,衛生局呼籲巿民注意清除家居內外的積水,杜絕蚊孳生;到多蚊的地方活動時,應使用驅蚊劑,防止被蚊叮咬。前往東南亞地區本病流行的地區旅行時,宜穿長袖衫褲,在有空調或有防蚊裝置的地方住宿,外出時在暴露部位塗上驅蚊劑。如出現發熱等症狀,應盡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