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談信仰不行公義 自由不會從天降

2011-04-04

二OO八年,政府提出《維護國家安全法》立法草案進行諮詢,多間專上學院的學生原計劃在澳門大學舉行「關你廿三事」討論會,最終「被取消」了。二OO九年,香港報章率先爆出澳門大學「遷校」橫琴後,該校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學生會的論壇更「被延期」,最終由「澳門大學遷校橫琴對澳大長遠發展影響論壇」易名為「『遷校‧橫琴‧發展』意見分享會」。 似乎在大學內再沒有公共討論空間之際,澳門大學基督徒團契推出「民主牆」,不少師生留下了反對立法和遷校的訊息。曾任澳大基督徒團契團長的方偉安不認為他們是逆潮流而動,只是希望提供平台讓師生自由表達意見,讓校方聽到真心話。雖然,團契未因「民主牆」而受壓,但他們都知道,有澳大學生因批評校方措施的言論出位而「被關心」,從而感到害怕,擔心學業和前途受到影響。 去年畢業於澳門大學心理系的葉思寧稱:「其實,我們做了(民主牆)是改變不了事實,就算有反對聲音,他(校方)都堅持會遷校,就算有反對聲音,廿三條都會立法。但是,不代表那是沒有效就不做。我覺得,我們做了可告訴公眾,其實是有反對聲音的,有人覺得那兩件事是不透明的,中間有一些可能是不公平的成份,可能被隱藏或「河蟹」了。」  

葉思寧:為社會發聲重要 現任職澳門學生福音團契義務幹事的葉思寧認為:「基督徒團契是一個夢想的平台,讓其他大學生接觸多些時事和社會問題,開闊他們眼光。做freedomboard(民主牆)其實是很小的事,但是,可以告訴他們:為社會發聲是可以的。縱然,大學生的能力很微少,但是,畢業後已有這意念、信念植根在生命時,可能會在職場上發揮出來。」 二OO七年,一批教師加入十月一日遊行的行列,備受社會關注。葉思寧表示,部份發起的教師曾是澳大基督徒團契的團友,甚至是團長,他們為教育制度發聲,他們的訊息也不是負面的:「為教師打氣,為澳門打氣,從正面的方向為社會做點事。」  

林穎斯:認同外地基督徒團體作法 現任澳門大學基督徒團契團長林穎斯認同外地基督徒團體的做法,當社會發生不公義的事件時,透過發出公開的聲明來回應:「正常應要有聲音回應社會,就算結果是達不到我們所追求的,至少我們可以讓更多人站在一起,可能可以震動社會,之後,我們追求的可能會得到政府的關注,我們可能會成功。」  

方偉安:教會對社會關懷不夠 然而,方偉安坦言,在保守的澳門,教會對社會的關懷是不足夠的,面對很多大是大非都不會表態,只是呼籲教徒祈禱:「上帝既然讓你(教會)見到一件事,你會怎樣做呢?下一步就沒有了。」他期望,教會「緊貼時勢,走去社會較前的位置」。林穎斯指出,教會一直扶助弱勢人士,「其實,很多時都是治標不治本,因為,真要徹底改善問題,往往需要政策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