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你懂麼?
2011-06-06
講澳門文化遺產,相信大眾都知道是澳門歷史城區、大三巴牌照、媽閣廟、議事亭等等,該些文化遺產是因應其建築和文化及歷史背景而成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則不是建築物或有形物體,而是符合五個方面的──(一)口頭傳述和表達,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例如澳門土生葡語。(二)表演藝術,例如粵劇。(三)社會風俗、禮儀、節慶──舞醉龍、媽祖信俗是例子。(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五)傳統的手工藝技能,例如神像木雕。
要讓社會普遍了解非文遺意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單要受到尊重、保護,並要著重於承傳,澳門開埠有數百年歷史,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當局亦常以文化配合和承傳來宣傳澳門的城市特色,歷史文化城區讓澳門在國際的知名度大增,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信亦能進一步提高澳門的知名度,學者認為澳門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只是未有被人們挖掘並加以保護和承傳,當局表示重視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及保護工作,並且在不同的層面上去推廣,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但如何廣泛去發掘本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局似乎未有具體方案。 在澳門的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神像木雕》,被納入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澳門居民才開始較多認識到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數年來,亦只有數個項目由團體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當局對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足,令社會上了解少而導致,真的要認真思考,作出改善,俾能挖掘更多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尊重和承傳下去。 澳門理工學院歷史研究院副教授林發欽博士指出,現時澳門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具體方案的,是甚為隨意而為──見一項申報一項,申報的意念亦多著力於民間社團,例如由鮮魚行申報舞醉龍,媽閣水陸演戲會申報天后信俗,兩個哪吒廟值理會申報哪吒太子寶誕等,都是由民間社為申報團實體去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鼓勵民間自行申報有推動作用,但必須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理念,使市民普遍地了解才是,但現今一般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知不多,對如何去申報更知之甚少,因為當局缺乏宣傳。
民間宣傳工作不能少 林發欽表示;要挖掘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宣傳工作不能少,必須要讓整體去關注,,在了解後才能更廣泛地發掘出本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最近有五個項目申報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項被當局指條件不成熟而被剔出,而民間對此所知不多,當局亦未有公布該項目被剔出的理由,所謂不成熟;是指不具備條件,抑或是技術性問題,應該進一步讓市民了解,讓一些有意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團體,不因了解不深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