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誰得益

2011-09-07

果然不出所料,特區政府推出的幫助市民持續進修計劃,又成為了「醫療券」的翻版!不少居民反映政府自推出持續進修五千元津貼大禮後,已顯著推高坊間一些學習進修課程的收費,有些竟有近半的升幅,連一些鋼琴、結他班等也「唯利不甘後人」,紛紛加價,那每人五千元的上限資助,果成進修補習機構的美味點心!   前事不忘,看看「醫療券」推出後,明明是惠民好措施,卻也招來不少埋怨,原因是自「醫療券」推出後,私人醫療市場即應聲加價,大大增加了長期使用私人醫療服務市民的負擔,而持續進修計劃亦然,市民今後勢將為自己進修付出更多,或許是得不償失。  「持續進修計劃」與「醫療券」其實都是一路貨色,對市民長遠利益來說是佔了小便宜卻吃了大虧。且「持續進修計劃」比「醫療券」還有一點「可惡」,學習進修領域會因此自自然然形成一個為了「持續進修計劃」而創設的市場,目的就是吸金,所以不排除會有「無謂的課程」,會有「無謂的學生」,這既忽略了成本效益,也失去了持續進修意義。  或者有人會這樣說,政府任何對市民的資助都會影響市場,難道推出「惠民」政策都有錯嗎?持續進修計劃和醫療卷基本上是繼承了「現金分享」的思維,現金分享也可能推高通脹,但幅度必不如前兩者迅猛,況且持續進修計劃和醫療券的消費受惠有特定對象,有利益輸送之嫌,最大受益者往往不是看似受惠的小市民,而是診所與辦進修的機構,理由正如前述。   所以,兩害取其輕,倒不如合併醫療券與持續進修計劃,改發「消費券」,俾使市民可靈活運用,有助對付通脹。此舉還可惠及更多行業,盤活內部消費,有利整個社會。看看台灣派發「消費券」的經驗,各行業商家紛減價或給予優惠顧客,爭奪「消費券」市場,市民是最大的贏家,不似本澳的「持續進修計劃」與「醫療券」,最大得益卻是坐地起價、設計謀利的人。 余汝 本欄言論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