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艦重回殉難地 倖存老兵撫艦淚盈

2011-10-06

【香港中通社十月五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茹縈瑩 『江夏故郡,金口古鎮,壯士喋血,名艦陸沉……』以孫中山命名的『一代名艦』中山艦,重回它的殉難地武漢金口,落戶一座公園式博物館,成為人們緬懷歷史的鮮活教材,日前正式對外開放。 面向長江的中山艦博物館,外形猶如一艘破水而出的戰艦,寓意『艦不離水』,給人予隨時拔錨起航之感。中山號原名永豐號,是清政府于一九一零年在日本三菱船廠訂造的炮艦,造價六十八萬銀元。中山艦服役二十五年,經歷『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孫中山廣州蒙難』、『中山艦事件』和『武漢保衛戰』等五大歷史事件,正是這五大事件,使它成為『一代名艦』。為紀念名艦追隨孫中山創下輝煌戰績,在孫去世後一週後,『永豐艦』一九二五年更名為『中山艦』。 一九三八年武漢保衛戰是中山艦最後一次作戰,五十多名官兵在艦長薩師俊指揮下孤船迎敵,與日軍對抗。是役,中山艦被擊沉,薩艦長等二十五名官兵殉難,多人失蹤。次日,漢口失守。三日後,武漢三鎮皆失守。 『兩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家摸著這艘艦艇,熱淚盈眶,雙手顫抖。』中山艦景區客服部工作人員劉霞告訴記者,二零零八年,這艘艦艇從武漢造船廠修復後,遷移到金口,兩位分別移居美國、台灣的老人家,帶著年輕的後代,專程來尋找過往。他們都是武漢保衛戰一役,中山艦上的倖存海員。 在長江底沉睡了五十九年的中山艦,于一九九七年整體打撈出水,收穫各類文物近五千件。大官廳前面的電報房,九七年被打撈出來的有成千上萬份電報稿,破譯出來的有兩百多份。全部用牛皮紙包住,用密封袋子包裹嚴實,沒有進水。經過脫水處理後,保存完好。 中山艦所在的景區建築設計及佈局別具匠心。中山艦博物館『艦首』指向的,是牛頭山上的陣亡將士紀念碑。紀念碑造型奇特,由二十五根劍指南天的切面雕塑柱組成,象徵迎戰日本飛機、不幸陣亡的二十五名將士,與博物館遙相呼應。紀念碑區域有一個巨大的石製表盤,針所指的方向,正是中山艦一九三八年沉沒水域。 『我們當地人最記得住的,就是武漢保衛戰那段屈辱的歷程,以及中山艦上犧牲的二十五名烈士。當年打撈這艦艇花了三天,全村人每天都密密麻麻圍在江邊上,期待艦艇被打撈上來。』二十三歲的劉霞,是土生土長的江夏人,這段往事讓她至今記憶猶新。 艦體打撈起來時有六處裂孔,其中主甲板上一處保持一九九七年出水時的原貌,未進行任何修復。這一處裂口,是中山艦在最後一次戰役中遺留下來的。『這是它的致命傷點,這艘船在日本建造,日本人很明確該打哪。』劉霞說。 順著講解員的指示,記者看到中山艦的『大官廳』,亦即艦長室,孫中山曾在此住了五十多天。一九二二年,粵軍總司令陳炯明與孫中山意見不合,其部下圍攻總統府。孫中山、宋慶齡化裝逃出總統府,在艦長馮肇憲的護衛下登艦。從六月十六日到八月九日,孫中山在艦上飲食起居,發出指令,之後退居上海。一九二三年,孫中山夫婦再度登上永豐艦以示對救駕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