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後裔尋親記

2011-10-06

【中新社開封十月五日電 】中新社記者 李貴剛 尋親祭祖、追憶先輩業績、暢敘祖輩間深厚情誼……辛亥革命一百年後的今天,這些辛亥革命志士的後裔們為了緬懷革命先驅,紛紛走向不同尋常的『尋親之路』。 生於一九五零年的辛亥烈士後裔段靜安,戴著眼鏡、操著普通話,頗具學者風範。他的祖父段世垣便是受黃興之命暗藏于袁世凱總統府任職秘書的中國同盟會員。 段世垣被袁世凱殺害時年僅三十二歲,其父親段家鍾才出生七天。段靜安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介紹說:『祖父遇難後,我祖母悲痛萬分,整日以淚洗面,在我父親三歲時也撒手而去。是我外祖母將父親撫養成人。』 『年少時我就非常崇拜祖父那樣的英雄,曾向父母問祖父的情況。』段靜安回憶說,『但是父母知之甚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迫切地想了解祖父的生平軼事。』為了填補史料對段世垣記載的空缺,段靜安從一九八三年便開始了他非凡的『尋親』之路,他先後多次赴鄭州、南京、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檔案館、圖書館和文史資料部門,查閱原始檔案和歷史文獻,拜訪研究辛亥革命歷史的專家、學者和革命烈士後裔。 為了確認段世垣赴日留學的時間,段靜安二零一零年十一月致信日本早稻田大學,二零一一年一月得到早稻田大學的回函,確認其祖父是一九零五年十月至一九一零年七月的官費留日生,其祖父畢業證號、留學成績及同期留日學生名單等一一得到確認。『最讓我感到欣喜的是,二零零九年,我致函台灣‘中央圖書館’等單位,終於找到了有關祖父的珍貴照片和他撰寫的文章。』段靜安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三十年的尋找、蒐集,段靜安的書房裏已經堆滿有關辛亥革命的書籍、史料、照片等。不僅如此,對於辛亥革命的每一個故事、每一段歷史,他都能夠娓娓道來。 與段靜安三十載『尋親』之路不同的是,辛亥革命河南起義軍總司令張鐘端的嫡孫張一桂走的是一條『延續情緣』的尋親之路。民主革命黨人張鐘端,在留日期間曾經有一段異國情緣,與日本女護士千裝倫子結為伉儷,並育有一對雙胞,長子張夢梅,次子張兆梅。張夢梅便是張一桂之父。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以張鐘端為首的河南辛亥革命軍起義失敗,張鐘端等十一人遇害。令人遺憾的是,張鐘端臨終也未能見到心愛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兒子。為了滿足張鐘端生前遺願,辛亥志士陳伯昂將千裝倫子和兩孩子接回國。後來,千裝倫子因生活不習慣返回日本,兩兒子則留在了中國,並經常通信。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鐘端的後人與千裝倫子失去了聯繫。 『其實祖母應早已不在人世。我們一直在打聽她的下落,我父親、叔叔曾寫信給廖承志、中國駐日大使館等多方尋求幫助,但都未能找到。』張一桂表示,『今後仍將一如既往地尋找千裝倫子的下落,以此來延續祖父張鐘端的異國情緣。』 與此同時,在辛亥革命一百週年之際,一些辛亥革命後裔紛紛自發地以尋親、團聚、祭奠等方式繼承先輩遺願,再續先輩後誼。素有『南朱北沈』之稱的辛亥志士沈竹白嫡孫沈毅表示,辛亥先輩們情同手足,辛亥後裔們也都是親人。 『我父親與張鐘端關係密切,到現在我們兩家交情仍深厚,已經是世交了。』陳伯昂女兒陳淑萍告訴記者,『雖然我和張一桂年齡只相差幾歲,他卻總是叫我姑姑。』 據悉,這些辛亥後裔們經常組織聚會,集合眾人力量收集整理辛亥革命相關的資料和文物,尋訪各地的革命遺址、革命遺物、紀念建築、墓碑等,準備出版一本完整的辛亥革命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