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21005號
2012年10月05日
星期五
交通︰旅遊發展的絆腳石
2012-10-05
日前分析,澳門旅遊業未來發展的「動力」與「阻力」。今回探討,阻礙本澳旅遊業發展「絆腳石」。
這塊「絆腳石」便是本澳的交通當局。澳門陸上交通,管理一榻胡涂,已眾所周知,當局最大的「德政」,是闊路變窄路,直路變彎路,好路變爛路,通路變塞路。正如資深司機所言,路政「老爺」,要么束手無策,管則令人搖頭。
最明顯的例子,新口岸,友誼馬路,由葡京酒店至外港碼頭路段,原來設計,三線單向行車,長長一大段路,中間不設任何行人過馬路線,只橫飛行人天橋及暗通行人隧道,實行人車分道,既安全,又通暢,路直且闊,通車以來,極少塞車,這一路段原設計,亦可說是全澳路況之典範,這一路段設計得這么優質,正好配合澳門島的旅遊博彩心臟區,本是天作之合。
可惜,經過路政當局老爺之一再「捉虫」在路段中央的總統酒店前,橫加了一條行人過馬路線及紅綠燈,原來通暢的大道,被阻截,通途立變塞路,或許,老爺們認為︰加設紅綠燈,方便附近旅客過馬路,但在這條新設的過路步行線附近,原來就設有兩條行人過馬路隧道,則沒被利用,原有設施,幾被荒廢,新增步行綫,則阻交通,因何如此?匪夷所思﹗
更窩囊的,這段原來寬闊,筆直的通衢大道,經過路政老爺不斷「阿茂整餅」,亂設水馬或交通豎標杆,阻塞路面,成既彎且窄,來往車輛,險象橫生,弄至經常賽車。
以上「德政」惡果,僅是芸芸眾例中之一「佼佼者」,本澳各區,類似「德政」,俯拾皆是。本澳各區之常大塞車,不少是受路政老爺「智障」所「惠」之過。
另一方面,本澳多個旅遊著名景點,如大三巴區及媽閣廟附近一帶,雖設有簡單泊車場,規模皆較少,且是近十年前建立的。絕不適合今天旅遊繁榮規模所需,因目前遊客的數量,是當年的五、六倍以上。
由於交通、泊車設施遠遠落后于澳門旅遊業發展所需,旅遊公車常沒車位泊車。經常在較遠路面大排長龍,排隊等進泊車場。浪費寶貴的時間,遊客為省時,經常須提前下車,長途跋涉,步行往景點,參觀遊覽后,又要步行長時間返回公車,十分不便夾勞累。
世界各大旅遊城市,不論倫敦、巴黎或羅馬、東京,著名旅遊點毗鄰,甚至就在旅遊點腳下,多設有偌大現代化空調地下或高層旅遊公車泊車場,個別更配備自動步行電梯,直接將遊客送往旅遊點,讓遊客參觀、遊覽得既方便又舒適,省時又省力。
澳門的大三巴、媽閣廟附近一帶,均具有建設大型公車泊車場的條件。因何,工資緊貼世界前列的澳門路政老爺們,「服務」水準卻還落后于「上世紀」? 澳門要發展成世界旅遊休閑中心,這批庸碌的老爺,是發展前路的「趕路人」,還是「絆腳石」?
澳門旅遊業發展未來的動力與阻力
‧楊善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