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陳美玉:非背誦可得 啟廸心靈

2012-11-12

    前言 不論是小學,還是中學,美術科老師都在教導我們如何模仿作品,儘管有自由創作的題目,老師除了給予一張白紙,便是空無一物。此刻,多數同學畫以往畫過相近的畫便「交貨」。以往所上過的美術課,在我眼中都是死板,沒有生命的,且沒有自由度,某時候覺得只是為了成全別人眼中的美而畫,不存在我的觀感。

     近日,採訪了四位藝術教育工作者,有資深學者,有在校老師以及進行社區藝術教育的藝術工作者。他們各有不同背景,郤道出藝術教育與心靈成長有緊密連結,同時亦指出現時教育方式過於死板,常以「我講你聽」的唸資料方式教導學生,這是本澳教育界值得深思的議題。      文/圖:陳秭廷

             本澳資深藝術教育工作者、美國北依利諾大學藝術教育哲學博士 陳美玉受訪時表示:澳門的藝術教育老師的師資水平比十年前有提升,但不見得他們的師資與其教學效能相符。她解釋道,很多藝術教育老師只著重教導學生的技巧,如在班上尋找有畫畫天分的學生,參與戶外寫生比賽。學生在練習時,多是用「死背」方式把風景記下來。故在比賽中,學生往往不用看風景,便能完整畫出來。

    上述情況令陳美玉大感驚訝,更諷刺的是,當學生得獎時,作為得獎學生的老師還會感到沾沾自喜。她指出:藝術教育最基本的精神是啟廸學生的內在心靈,提高人文素質,培養多角度思考能力。她稱:藝術創作需從內心出發,而作品可以具有批判性,如可表達社會人性化的願望,帶出尊重生命訊息等。

      藝術教育另一個功能是傳承本土文化,如問及澳門的文化特色?多數人會說澳門有世遺文化,而多數老師只會提及葡式建築,而華人文化又有什麼?另,港務局本身是伊斯蘭建築,很多老師對此幾近隻字不提,反映老師沒有自我文化認識。如本澳很多中式葡式民居受破壞,這議題可讓學生思考城市發展,以及權力與資源分配的情況。有關本土文化眾多,惟絕大部分老師的教學方式多為唸資料,這種方式倒不如讓學生在網上搜尋?她批評現時本澳藝術教育老師多重形式,她重申,藝術教育的精神是啟廸內在心靈,並須不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問題不一定要有答案。雖然有些議題較深,老師可用顯淺方式教導,當然這 要老師的功夫。

      她又大談建築物所給予的視覺訊息。她指出,建築物是一個符號,是一個文化的表象。本澳娛樂場林立,其五光十色、美輪美奐的建築風格把賭博隱喻成合法化、 生活化行為,變相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些娛樂場更會把文化藝術與娛樂消費混為一談。她坦言,當代建築出現眾多混淆視覺的情況,作為老師更應了解建築物的視覺語言, 透過物質讓學生了解建築物如何潛移默化地消磨人們的反思能力。

      此外,有關廣告傳播,陳美玉指廣告塑造人的慾望,讓人們盲目消費而忽略商品的品質。未來必然令社會面對眾多視覺衝擊,身為老師要分析視覺化訊息,具有批判文化的醒覺。

      陳美玉建議,作為藝術教育老師要認識什麼是課程,別以背誦資料方式教學。作為學校行政單位要了解藝術教育不是培訓藝術家,技巧並非主要,應強調啟發學生內在心靈。作為政府,需提升本土文化意識,讓本地人投入參與,不是什麼慶祝活動,或是戒煙活動,均例行在中區巡遊供旅客觀看,何不在北區舉辦活動,以增加本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