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變橫大

2013-11-18

管你喜歡不喜歡,澳大的橫琴時代開始了。在中學校運會愛播的進行曲聲中,一眾「大粒野」魚貫進場。在場的學者教授之中,或有敏銳的父權主義批判者發現主禮臺上:象徵校董會權力的權杖格外礙眼。當然識時務者不會公開質疑這是陽具崇拜陰魂不散,或者抱怨主禮者清一色是男人。 面對大半場操粵語的觀眾,司儀中氣十足地唸起溜撒的京腔;特首在大紅布景前目光帶呆,若有所思。視覺、聽覺都毫無疑問的在向大家傳達「我才是老大」的訊息。大家都心照,這是個展示權力和仰望權力的演出。 橫琴校區名為區域合作,實際上只是土地交割。倒是「澳大變橫大」在空間上予人學校被祖國大地吸掉的感覺。沒有人會懷疑澳門的確在中國的掌握之中。不論經濟、民生都無法離開大陸;政治更不用說,連回歸前既有的範式都極為缺乏。 於是官場充斥著新近在北京培訓班學來的流行語彙,「大範圍」、「有序地」夾雜在遺傳自葡文翻譯的蹩腳漢語文稿之中。澳門在地區政治上根本不足為慮,宗主國何需花如此精神去吸收我們的最高學府?又不是說澳大同學素來熱心社會議題,總是走在爭取公義的前沿。 剛結束的澳大學生會選舉,被批評投票率低下 (百分之十八)。等等!筆者就讀的臺灣大學,最近的學生會會長選舉,投票率只有個位數!是否代表澳門同學其實也很不錯?我看答案要複雜一些。 筆者為文之時,臺大工會正在校園派雞排,感謝同學們在爭取研究助理福利一案中長期支持,最終官司勝訴。這種積極參與的傳統,使臺大學生在這個大學生貶值的年代,仍然保有些許社會精英的自許。反過來,這種責任 / 榮譽感激發社會意識,讓學運與社運保持相關。 較早前臺大校方涉及「紹興社區」的徵地糾紛,很多同學自發站到社區居民一邊。哪怕把地硬收來可能對學校發展有利,但同學並沒有因此放棄對正義的追求。回頭看橫琴校區從收地、設計到施工的過程中,出現一系列爭議。除了像學生報有跟進過之外,大部份澳大同學既沒有把自己看作議題的主體去參與,更不會為了公益去關心,閒事少管。 橫琴校區的風格是否適合,人們並不在乎,更加不會了解到加諸我們身上的建築語彙其實是核心對邊陲的權力,以鋼筋水泥書寫。對於馴如澳門特區,中央何必要事事大奏主旋律,硬是要其隨而起舞呢?可能有人覺得這是對特區的「厚愛」,實則這是慈母敗兒的「溺愛」,恐怕只會收到沆瀣一氣的效果。 澳門最大的學府,今日以「有校有園」而雀躍,忘記要成就趙偉校長「培訓未來特首」的宏願,並非靠大樓就可以成功。澳人治澳,不是隨便推個澳門人上位就了事。起碼我們的大學生要培養當家的自信,與相稱的視野和能力。 鄭明軒 (曾就讀澳門大學歷史系,現是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