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欣︰校園欺凌不可忽略學校的權力結構

2019-05-13

社工學者蘇文欣表示,校園欺凌不可忽略學校本身的權力結構問題,社會發展以及家庭因素的影響。

社工學者蘇文欣表示,校園欺凌的成因一般較多關注在學生的個人因素,卻往往忽略學校本身的權力結構問題,以及社會發展以及家庭因素的影響。他認為,教師及社工需要多關心學生的人際關係,尤其是新生最容易成為校園欺凌的對象,要讓他們感受到支持,從而願意主動講出事情及早處理,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

蘇文欣表示,學校作為辦學機構,可能會為了校譽,可能不想將事情「搞大」,而將校園欺凌「冚住」,香港亦有不少這些個案。然而,這會令欺凌他人的學生感到被鼓勵,「就算被公開咗,被知道咗,都沒有受到懲罰,咁變咗等於『鼓勵犯罪』。」

他指出,港澳學校都較為喜歡用權威式的教學,「我教,你要聽,老師的權力在班房裡是大於一切」。但當老師不在場的時候,同學之間就要再次建立權力結構。典型的方式就是用欺凌來重新建立權力結構。「尤其是小學升中學,因為全部都係新生,個個都係到『爭緊權』。」通常容易受到欺凌的學生都是較內向,容易對權威屈服,人際關係較弱,成績亦不太好,且無「一技之長」,例如新移民,或轉校生都容易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蘇文欣表示,很多研究都指出,欺凌他人的學生的心理特質多是自信心不強,慣常用暴力解決問題。而且通常其父母的都是通過「打」而非討論的方式教育子女。他指出,澳門現時幾乎大部分都是雙職家庭,父母亦沒有很多時間管教子女,「愛恨分明」是最直接的方式,「錫你就用補償的方式,畀你好多物質,曳的時候就用打」。尤其是單親家庭對子女的管教多數都是這樣。「做得啱同錯根本不重要,睇唔順眼就打,子女好容易學到,用返呢啲方法在學校建立『威信』,睇邊個唔順眼就打佢囉。」

蘇文欣表示,現時社會的家庭結構難以改變,要預防校園欺凌需要在其方面多做工作。教師及社工需要多關心學生出現的問題,要多加學生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對於新生要有更多關注,要讓他們感受到支持,從而願意主動講出事情及早處理。而學校在處理問題時,要多和學生溝通討論,少用權威式的懲罰。「唔係一定要罰企,又或者罰寫三五百句。即時處罰係可以即時制止欺凌的情況,但不能夠保證一個月之後,一年之後不會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