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瑜︰出事就用學生「祭旗」並非教育要做的事

2019-05-13

資深教育工作者蔡梓瑜表示,澳門的品德教育只著重愛國及國情教育,但涉及日常的倫理道德卻十分缺乏。

較早前北區發生一宗嚴重校園欺凌事件,有傳媒更爆料事件疑因學校不作為致問題惡化。事件引發社會關注辦學機構「學店化」的問題。資深教育工作者蔡梓瑜表示,政府對學校有很多資助,學校的管理層無需要過於商業化處理校譽的問題。他認為,校園欺凌是無法杜絕或根治,需要用正面的方式處理。但澳門的師資培訓系統,以及學生的德育課程都只重視愛國及國情教育,涉及日常倫理道德教育的內容卻十分缺乏。出事就用學生「祭旗」了事,但這不是教育要做事情。

蔡梓瑜表示,「校園欺凌零容忍」的口號人人都會說,但並非因此就「冚住曬佢」。他說,澳門的學校領導層往往從招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尤其是在北區,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學校的校譽越優良,活動越多,競賽得奬越多,是作為學校品牌的重要指標,對招生就越有利,這是非常商業化和功利的操作。他說,澳門絶大部分的學校獲政府資助已足夠開支,甚至有所盈餘,根本無需如此功利。

他說,現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十分疏離且緊張,校園欺凌是無法避免。處理校園欺凌,並非只是訓導老師的職責,而是全校的共同職責。但現時學校處理校園欺凌往往都只是為了應付向教青局提交報告,但記過、見家長,甚至開除皆非好的好教育方法。讓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和解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的復和調解培訓非常重要。

然而,澳門的學校對於處理校園欺凌的問題並不積極,從學校的中高層乃至前線教師都沒有足夠的培訓,而教青局提供的培訓,通常都只是針對歷史及國情教育。甚至全澳的幾所大專院校的教育學院,對老師的德育能力的培訓都完全是零,課程的重心都偏向愛國教育以及國情教育。「無專業的課程教啲老師如何教育學生的品德。師資培訓系統裡面,都明示或暗示德育唔係咁重要。」

因此,就會出現早前有校園欺凌涉事學校的老師爆料所講的情況──老師只做教學工作,無權對有關問題作出調查及處理,否則就是「越權」。「呢個係錯誤。因為學校教育裡面,老師是先教(做)人,後教書,而唔係只教書唔教(做)人。」

蔡梓瑜又指出,很多學校都不將德育為主科,亦幾乎沒有向學生提供任何德育活動。「依家學校除咗在早會那十分鐘講兩句,就完全沒有任何德育活動畀學生。出咗事的時候,就開咪公布欺凌事件,提醒大家唔好欺凌,以儆效尤,但這不是教育。」他舉例,早前有16歲學求愛不遂,繼而強姦女同學,這是最極端的欺凌事件。但澳門現時的性教育卻非常離地,更不用說涉及慾望管理這方面的知識,「最後咪出事囉,出事就攞學生來祭旗,咁就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