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波:損人不利己的事情,要問問自己的良心『這樣做對不對得起香港?』

香港激進示威者醞釀銀行擠提 業界人士指機會微小

2019-08-14

【香港中通社8月13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田靜)繼堵塞香港國際機場後,部分激進示威者又在網上發動“0816銀行大擠兌”,希望借“金融抗爭”拖垮香港金融體系。然而,業界人士認為,該活動的可行性較困難,可達目的的機會非常微小。

實際上,從6月6日反修例風波爆發後,就有人在網上呼籲到中資銀行取款換美金。8月11日,有網民呼籲港人16日提領出自己全部的銀行存款,或將其匯出至境外帳戶,並強制性將公積金投資組合“全部轉成非香港及中國資產”。按照目前香港銀行結餘約500多億港元,200萬人各提2.5萬港元,就能讓結餘歸零,引發“信用塌縮”。

“凡是牽涉到在網上呼籲如何破壞金融體系的人,都已涉及刑事責任”。 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理大會計及金融學院前副教授劉佩瓊13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因為這會引起‘骨牌效應’,任何一家健全的銀行一旦出現擠提,都會造成整個金融市場的崩潰,因此絕對不能用這個方式把社會拖垮。”

香港特區立法會財委會主席陳健波13日對香港中通社記者表示,大部分香港市民都明白金融體系對香港有多重要,會做這些事情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相信大多數市民都希望社會能盡快恢復和平穩定。不受市民支持的活動,相信不會造成實質的影響。

陳健波指出,香港的金融機構會做好最壞打算的準備,知悉事件之後也會提早計劃危機處理程序。即使活動成形,香港的流動資金也非常充裕,有預防衝擊金融的機制,相信可以應付得到。當然,他也希望這些人不要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要問問自己的良心:“這樣做對不對得起香港?”

星展銀行(香港)高級投資策略師李振豪同日對中通社記者表示,銀行的業務分為個人業務、商業銀行服務以及私人銀行服務三大塊。一般來說,若要達到目的,透過商業及私人銀行,或有機會影響香港金融體系。

“然而,商業部門是不是真的需要這樣做?”李振豪相信這個可能性比較低。但如果以在銀行業務佔比較小的個人名義來做,應該無法影響整個香港金融機制。並且以香港目前500多億的銀行結餘來看,要在短時間內達到他們的目的需要很多人和花很大的力氣才可能辦到,這個機會非常微小。

有美國對沖基金專家表示,按照目前香港的局勢,只需4%到5%的香港人擠兌銀行,就可癱瘓香港銀行體系,並造成香港金融崩潰。對此,劉佩瓊直言:“講百分之幾沒有意思,4%最窮的人什麼都做不了,4%最有錢的人也不想做,沒有人會自己把自己弄垮。”

劉佩瓊也認為所謂“銀行大擠兌”活動,應該不會有太多人響應。她表示,這些人也沒有財政方面的動力。但即便如此,銀行也需要準備一定的現金來應對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如果發現不夠現金,就要向沒有受到威脅的銀行借,或者向金管局去換。

劉佩瓊舉例指出,60年代香港就有發生過擠提。根據金管局資料,60年代市場傳出“明德銀號”資金緊絀,因而引發擠提,幾日後就倒閉,還波及多間華資銀行先後被擠提,即使當時這些銀行本身無營運問題,但也難以承受大量存戶同時提款。劉佩瓊指出,當時匯豐是發鈔行,有足夠現金來支持,並且幫助恒生銀行制止了擠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