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園倡政府適度發展路環經濟

2019-09-09

【特訊】澳門自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後,一直致力於歷史文化旅遊開發,但多集中在半島的世遺景點。路環的城市化發展速度相較於半島及氹仔為慢,因此很多充滿漁村獨有韻味的建築、街道巷弄得以保留下來,反而成為路環發展文化保育旅遊的一個契機。身兼共建好家園協會時政關注組成員的北區社諮會委員羅頌儀建議在平衡發展及保育的前提下,對路環區進行適度活化和旅遊開發,積極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促進當地的經濟轉型和保育。

保育為主發展為輔

羅頌儀引述《澳門總體城市設計研究總報告》,路環應以保育為主,發展為輔。行政長官候選人賀一誠在競選宣傳期巡區時亦表示,路環應“保留懷舊風情,保育商業並濟,分擔旅遊承載”。羅頌儀認為,路環作為澳門後花園,是一個融合自然生態的休憩空間,在地理環境與鄉土文化資源上,是極具潜力和條件發展為旅遊休閒點及市民放假遊玩好去處。

羅頌儀認為,在開發路環資源時,要善用和保護路環有價值的建築。而文創產業對環境影響少、文化價值及回報高,是比較適合路環的發展途徑,例如路環民居彩虹屋成功吸引不少遊客和市民前去打卡拍照。但亦有市民及遊客表示,路環雖風景宜人,亦有特色小食,但遊玩地方及設施不多,較難吸引長時間逗留。她建議政府資助並鼓勵居民修葺建築物時可適當將藝術元素融入,以吸引市民及遊客前往;支持發展文創產業,如像氹仔市集那樣,劃分區域讓當地居民銷售具路環漁村的特色製品。

傳統特色保育刻不容緩

羅頌儀指,由於路環區有澳門珍貴的漁村風情,歷史文化和環境資源是發展的根本和條件。但路環漁港角色已日漸式微,漁民及下一代多選擇上岸謀生,現時只殘留沿岸的一些痕跡,對區內的各項傳統特色保育工作實在刻不容緩。她認為,路環發展必須與居民生活及環境保育相結合。建議政府可考慮將漁業和商業旅遊元素共同發展,打造澳門新型海鮮市場或海鮮街,發揮漁村特色同時兼顧保育,要取得兩者的平衡,煥發路環鄉土文化的生機和活力。